《阮籍评传》免费阅读!

一、阮籍与山涛(2/2)

作者:阮籍评传

这就是他立储的标准完全是依据子儒家传统之说。晋武帝曾经评价山涛说:"君以道德为世模表,??吾将倚君以穆风俗",并以山涛"年蓄德茂"而授之司徒之职,"掌宣邦教"。在有晋一代,由于山涛"有德",深受皇帝的赏识和倚重。山涛之德,不是道家之德,而是儒家之德,也就是儒家的礼。

    山涛所奉行的处世信条大概是儒家的"穷居达济"的原则。据《晋书》本传记载,山涛未发迹时,"布衣家贫,谓妻韩氏曰:"忍饥寒,我后当作三公,但不知卿堪作公夫人耳!'"可见。山涛本无隐意,志在出世,而且他一生一直没有放弃这个原则。虽然在正始末年至竹林早期,由于为政治形势所迫,他曾经一度采取退隐的生活态度,但这种生活态度与其说是受着道家观念的支配,莫不如说受着儒家观念的支配更为确切些。或许正由于此,当司马氏集团对曹氏集园的斗争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政治局势明朗化之后,山涛在司马师的动员下,很爽快地出山作了官。这种处世态度的变化,如果挖掘其思想原因,不是由道家立场向儒家立场的转换,而应该理解为由儒家思想的"独善其身"一面向"兼济天下"一面的转换。《世说新语·政事》里说,嵇康被诛后,山涛动员嵇康的儿子嵇绍出仕晋室:"绍咨公(山涛)

    出处。公曰:'为君思之久矣。天地四时,犹有消息,而况人乎!'"山涛的这句话出自《易·彖》,①这说明他对待"出处"的态度,纯粹是依据于儒家的价值观念。山涛劝说嵇绍服事仇敌,似乎很奇怪。其实,按照儒家的道德原则,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山涛出仕晋室三十余年,历任重要官职,为巩固西晋王朝政权,提出了一些卓有远见的建议,政绩也颇可观。如,晋室平定吴国之后,晋武帝为表示天下大安,令州郡尽悉去兵,山涛曾表示反对,认为不宜尽去州郡武备。晋武帝不听。后来"八王"拥兵作乱,战祸不已,这与州郡没有武备就有一定的关系。①又如,山涛任吏部长官时,典选官重任,为政府选拔了不少贤才。可见,山涛在出处问题上与阮籍所奉行的原则并不相同。阮籍倾向于道家式的出世主义,而山涛则倾向于儒家式的入世主义。

    山涛与阮籍相比,前者以"识度"为胜,后者以"才致"为长。②山涛有识度,所以能以理性节制自己的感性,在道德问题上能以礼自守,不会毁弃名教,造成与现实的对立,在政治上能走一条建功立业的道路,终于没有走上隐世的道路。从总体上看,山涛是一种功德型的人格。尽管受环境的压迫和玄学气氛的影响,山涛不免也带有名士的"清逸之气",但他的名士之气仅仅是他的功德型人格的附庸之物。山涛一生基本上是依据于自己儒家式的理想与信念而行动的,因此,可以说其内在理想与外在形象大体上是统一的。

    ① 景帝司马师无后,文帝司马昭以武帝弟司马攸继景帝后。司马昭认为是 司马师开创的大业,所以一度想传相位于司马攸。武帝想立司马攸为太子也有这 样的意思。武帝为兄,司马攸为弟,所以山涛批评武帝属意于司马攸是"废长立 少",不符合礼制。

    ① 《丰》卦《彖》原文为:"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① 参见王仲荦:《魏晋甫北朝史》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第210-212 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 年版。

    ② 《世说新语·贤媛》载:"山公与嵇、阮一面,契若金兰。山妻韩氏,意公与二人异于常交。问公,公曰:'我当年可以为友者,唯此二生耳。,??妻曰:'君才致殊不如,正当以识度为友耳。'"阮籍有"才致",说明他有浓郁的文人品格或诗人气质,文人或诗人的特征是崇尚感性而蔑视理性,富于幻想而脱离实际;在行为方面有比较宽广的自由度而具有较多的浪漫色彩,表现为对世事的遗落和对礼法的超脱,从而与其内在的理想形成冲突,构成一个双重的人格。
小说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