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籍评传》免费阅读!

一、阮籍与山涛(1/2)

作者:阮籍评传

    关于山涛的著作,据《隋书·艺文志》记载,有《山涛集》九卷和《山公启事》三卷,今二书均已不存,内容不可得知。清人严可均《全晋文》卷三十四辑有山涛言论若干条,然而其内容大都是关于政事或人物的议论,思想意义不大。因此,我们只能从《晋书》本传和《世说新语》诸书的零星记载中窥见山涛的思想倾向及其人格特征,并与阮籍的思想和人格加以比较。

    《晋书》本传载:"(山涛)性好老庄,每隐身自晦。"《世说新语·赏誉》载,王衍对山涛的品目是:"此人初不肯以谈自居,然不读老庄,时闻其咏,往往与其旨合。"这两种说法似乎是矛盾的,但实际可以统一起来。

    魏晋之世的思想界,玄风盛行,老庄思想影响很大,士大夫多以清谈老庄自居。山涛受时代学风的影响,对老庄思想肯定是多有所闻,所以有时也作者庄之清谈,这大概给人一种"性好老庄"的印象。从这个角度看,山涛与阮籍的思想旨趣或生活态度有相同的一面。但山涛对于老庄,仅仅是口头谈谈而已,其实,他对老庄并无深入的研究,甚至也无理论方面的真正兴趣,而且处世态度也不以旷达任放为主,他之退隐清谈只是权宜之计,所以史书又说他"不读老庄"、"不肯以谈自居"。从这个角度看,他与阮籍的思想旨趣和生活情趣又有所不同。

    从山涛的一些行为看,他确实也受到了道家思想的某种影响。《世说新语·贤媛》注引《晋阳秋》说:"涛雅素恢达,度量弘远,心存事外而与时俯仰。""心存事外"一语说明,山涛有一种类似于阮籍那样的超然事外的生活态度。正始末年,由于政局不稳,形势发展很难逆料。山涛曾一度采取了退隐避世的方式。《晋书》本传说,山涛在当时任河南从事之职,"与石鉴共宿。涛夜起蹴鉴曰:'今为何等时而眠邪!知太傅(司马懿)卧何意?,鉴曰:'宰相三不朝,与尺一令归第,卿何虑也!'涛曰:'咄!石生无事马蹄间邪!,投传而去。未二年,果有曹爽之事,遂隐身不交世务。"这个故事说明,山涛对当时政治形势的估计与阮籍是一样的,并且对世事所采取的回避态度也是一样的。同书又记载了关于山涛的另外一个故事:"陈郡袁毅尝为鬲令,贪浊而赂遗公卿,以求虚誉,亦遗涛丝百斤,涛不欲异于时,受而藏于阁上。后毅事露,槛车送廷尉,凡所受赂,皆见推检,涛乃取丝付吏,积年尘埃,印封如初。"所谓"不俗异于时",也就是上面《晋阳秋》所说的"与时俯仰"。这类行为的思想依据,大概与道家"和光同尘"的理论有某种渊源关系。可能由于这一类的原因,所以东晋时的孙绰曾讥讽山涛说:"山涛吾所不解,吏非吏,隐非隐。"(《晋书·孙楚传》附《孙绰传》)"吏非吏,隐非隐"一语说明,山涛与阮籍一样有"朝隐"的行为特征或人格形象。

    但是,从山涛的基本思想倾向着,他似乎没有像阮籍那样发生由儒到道的理论转变,在其观念世界中也没有如同阮籍那样的儒道两种不同思想的严重冲突和对立。他真正信奉的大概一直是儒家思想,并以儒家的价值标准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从《晋书》本传的记载看,山涛一生以礼自守。他在四十岁左右时,被地方察举为"孝廉"。山涛有何孝行,由于史料无载,我们已无从得知。但按当时的察举标准,被举为孝廉之人是应该有显著孝行的。

    这一点可由山涛晚年的生活态度得到印证。他年逾六十岁而遭母丧,但"仍居丧过礼,负土成坟,手植松柏"。这与阮籍居丧毁礼的行为恰成鲜明的反差。又,晋武帝在立储问题上,是选其子司马衷还是选其同母弟司马攸,曾经一度拿不定主意。在征求山涛意见时,山涛回答说:"废长立少,违礼不详。国之安危,恒必由之。"①晋武帝接受了山涛的建议,最后选定司马衷为太子。司马衷后来继位做了皇帝,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白痴天子惠帝。山涛的意见在政治上的得失,我们可暂且搁置一边,但有一点很清楚,
小说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