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雕细琢12年》免费阅读!

第四章 积极,自信的源头(2)(1/2)

作者:征维

    第四章  积极,自信的源头(2)

    课堂是一个公共场所,需要有一定的热烈气氛烘托,方能肯定教师授业、解惑的那份真情付出和劳动。一旦遇到孩子沉默寡言不积极答疑,教师的积极性就会大打折扣,教学效果也会不如人意。怎样能活跃课堂,让孩子喜欢举手发言呢?

    1.让孩子觉得有话可说

    举手是一种勇气,不举手是因为犹豫,犹豫不是没有思考成熟,就是孩子爱面子,怕回答错了众人笑话自己。那就创造一个比较宽松的氛围,让孩子觉得有话可说,让他们把不成熟的思考大胆表露出来,并充分肯定这些不成熟的思考,为成熟的思考搭建最初的框架,也可以另外安排自由议论的时间。

    有时孩子不愿意举手,但会经常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在下面窃窃私语,小声讨论。那就让这样的议论“合法化”,当一个问题非常能引起孩子的兴趣,那就安排时间,让他们在下面自由议论,只要留给这样的时间,他们在这一段时间里的参与度是很高的,因为自由议论的平台比举手发言更为宽松,于是参与的人就多,观点的碰撞也很丰富。这种方式和正规的小组讨论不太一样,它不像正规的讨论那样规范,更像是一块孩子愿意耕种的自留地。不必太在乎有没有形成规范而一致的结果,而在乎这段时间大家都在参与着。根据需要调整课堂侧重点,当孩子比较有话可说的地方,是重点,也是兴趣点的,就深入,就研究得透彻一些,让孩子表达和思考的需要得到满足。相对而言,孩子不太感兴趣,也比较难的点,就不要强求一定要积极举手发言,可能老师适当的讲授来得更为高效。

    2.大胆推荐孩子发表自己的“高见”

    这一方法,主要针对“心高气傲”的孩子。他们对普通的问题不屑回答,认为这没有思维价值,只有那些特别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才能激起他们的兴趣。要充分考虑这些孩子的心理需要,当一个问题提出后,给他们独立思考的时间,请那些积极举手的同学回答后,再多一个照顾环节,请同学再推荐一下,还想听听哪个同学的“高见”,这时,孩子往往将目光集中到班里那些“无冕之王”的身上。这些孩子一旦被推荐,往往带着些许自豪,非常乐于贡献自己的思维成果。

    3.鼓励孩子打“草稿”

    为了发言一举成功,鼓励孩子打“草稿”。这条措施,对积极思考,却又不肯回答
小说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