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表情》免费阅读!

33既是上海的,又是中国的(2)(1/2)

作者:顾铮

    33既是上海的,又是中国的(2)

    就1990年代的上海来说,虽然它可能是内地物质生活水平最高的地方之一,但社会阶层的差距还没有今天那么悬殊。人们虽然已经获得了世俗生活的合法性,可以开始追求利益与享受,但仍然没有像今天这样处于一种明天不可把握的忧虑之中。也就是在这个关键的1990年代,在“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口号下,人们的处境开始发生变化,社会阶层开始发生分化,实际生活开始拉开差距。因此,从希尔斯特当时拍摄的上海照片,对照今天的现实,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的今天所面临的并且需要及早解决的问题。而这是我们通过他的1990年代的上海照片所意识到的。在那个时候,希尔斯特只能从外部公共空间来把握一个社会发展的水平,而今天,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提高,他已经不满足于单纯从像街头这样的公共空间来把握一个社会的发展了,于是,他进入了人们的家庭生活空间。我们期待早日见到他拍摄多时的上海人家能够以比较完整的形式出版与展示。

    与希尔斯特那赢得普遍赞誉的《中国人家》系列相比,他的1990年代的上海照片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美学参照体系。作为初次来到上海的摄影家,他可能先要以抓拍快照的方式来从整体上了解这个城市的气质。他因此尽可能多地走到城市的各个部位,力求通过行走来用身体感受这个城市的过去与现在。因此这些场景丰富,人物多样,事件纷纭。而快照抓拍的手法,可以迅速捕捉到随时出现的一切,也及时反映自己对于这个城市的感受。他的照片里,多的是街头公共场所的影像,而且画面具有相当的开放性,有的构图动感相当强烈,有一种在行走中捕捉瞬间的感觉。他的这些抓拍快照,有许多是他在跟随、追随对象,他从自己的动态行走中来把握上海的特点与气质。而不像在新世纪的室内摄影,他更趋向于从相对的静态中来把握上海的内面。但无论是前一种手法还是后一种手法,具有卓越的艺术才华的希尔斯特,都有足够的能力给出视觉上与美学上的双重惊喜。

    摄影是一个摄影家在时空中对于现实素材做出迅速的取舍与组合的艺术,而且这种取舍与组合也代表了摄影者对于对象与题材的理解、认识与态度。基本上,希尔斯特的上海影像在视觉素材的取舍上,排除了上海作为一个曾经拥有殖民地租界的过去。这可能与他的上海理解有关。他可能希望还原一个既是上海的,又是中国的这么一个上海。在这么一个华洋杂处的地方,怪异的错乱的形象曾经比比皆是,而且在今天则深入
小说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