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层经济智囊》免费阅读!

第五章 樊纲:用自己的声音说话(6)(2/2)

作者:杜博奇,唐寅

进行研究,只能是干扰了研究结论的客观公正性。

    樊纲的经济学“道德中性论”立场鲜明,锋芒直指将道德关怀引入经济学研究的传统观点,因此备受诟病。

    有些人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入手,以仁爱的道德关怀为出发点,痛斥樊纲不讲道德规范的经济学研究理念。而樊纲则认为,正是因为挥之不去的道德干扰,才导致种种道德问题;正是因为“同志式”的道德假设,才让我们判断经济行为时,总是以一种大公无私,甚至“圣人”标准对其进行要求;一旦期许的人选不是“圣人”,一切希望就会落空。

    与其处处报以这种道德憧憬,不如以最低限度的道德标准去做假定,只要有一个“小人”,那么在进行经济研究和制度设计的时候就要以对待“小人”的标准进行。因为,我们的制度安排只要放过了一个“小人”,而这个小人的丑恶行径因为制度的缺失而没有得到惩罚,那这种丑恶就会进一步泛滥,最终导致“劣币驱逐良币” ,人人争先作恶。

    五千年华夏文明,君子仁义之论滔滔,我们不自觉地将道德的假设强加于人。多少个封建王朝,我们都期待着一个圣君带我们走向太平盛世,但是事实又是怎么样的呢?

    樊纲坚持客观立场,敢于直言的做法让争论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通过网络交流和沟通日益方便,网络也成为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2006年两会期间,**总理在媒体上肯定了群众通过网络言政对政府工作的重要参考意义,几乎同时,樊纲跳出来进行反对,称“网民不能代表民意”。樊纲认为民意是指大多数的社会低层次人群的意见,而这群人是被排除在了网络之外的。整天上网的人,或多或少都会代表某些利益团体的声音。所以,“政府不能仅以网上的舆论来制定自己的政策”。
小说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