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层经济智囊》免费阅读!

第五章 樊纲:用自己的声音说话(6)(1/2)

作者:杜博奇,唐寅

    第五章 樊纲:用自己的声音说话(6)

    一连串称号和耀眼职务,使樊纲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樊纲不断发表文章阐述对社会经济的看法,由于其一贯追求的中国经济学的独立“人格”,观点中不乏犀利之词,也因此引发了不少争议。

    5.经济学家的道德

    展现未来之前,不妨先回溯历史,探查事物发展的来龙去脉。

    1776年,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诞生了一个世界性超级大国——美国。而对经济学史来说,这也是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一年,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即《国富论》)发表。这部划时代的著作,标志着自由贸易理论的诞生,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门类诞生。

    《国富论》一书中提出了两个重要概念。一个是“看不见的手”,强调自由市场的主动调节作用;另一个就是“理性人”的经济学假设,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认为的“利己主义”的经济学分析前提。这两种观点引发的争论至今未熄,而后一种假设更是将经济学推上了冷血、缺乏人情味的道德批判席。

    上世纪90年代,樊纲公然提出,经济学家就是“不讲道德”。如果经济学家去做本应哲学家、伦理学家、文学家、政治家、牧师等等在其职业领域内该去研究的道德问题,那就是“狗拿耗子”。一石激起千层浪,观点一经提出,樊纲就受到经济学界乃至社会各界的强烈批判,骂声一片。

    樊纲的这个论断主要来自于他1998年初写的一篇文章《“不道德”的经济学》。在文章中,他强调经济学的分析固然离不开道德的约束,但是道德问题应该作为经济学研究的一种“外生变量”,与社会制度因素、文化因素等经济学体系以外的给定约束一样,如果非要把道德因素引入经济学体系的内部
小说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