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皮肤美容学》免费阅读!

第四章 外科皮肤美容(8)(1/2)

作者:姜功平,范平

    第四章 外科皮肤美容(8)

    (二)太田痣

    太田痣(Nevus of Ota)是1938年由日本学者太田首先描述的一种波及巩膜及同侧面部孺神经分布区域蓝灰色斑状损害,称之为眼上腭部褐青色痣。由于太田痣多分布于颜面一侧,且边缘不齐,如地图状,首先即打破了人体的对称美。加之蓝灰色的改变,与正常肤色形成明显的反差,强烈地刺激着皮肤审美的视觉心理,产生一种不良的感觉。

    【临床特点】

    本病发生于颜面一侧的上下眼睑、颧部及颞部,偶然发生于颜面的两侧。约有2/3的患者同侧巩膜蓝染。病损通常为斑状,在斑中偶然有结节的表现。颜色可为褐色、青灰色、蓝色、黑色或紫色。一般褐色色素沉着呈斑状,呈网状或地图状,而蓝色色素沉着较为弥拢浅褐及深蓝两种颜色可能不一定同时出现,但此两种颜色最常见于眼部,如巩膜为蓝色,而结膜为褐色。病损广泛波及眼睑、睑结合膜、巩膜、颊、额、头皮、鼻翼及耳,上腭及颊黏膜也可受累。分布通常限于孺神经第一、第二支所支配的区域。偶有色素斑发生于躯干。

    【诊断及鉴别诊断】

    根据色素斑的颜色、分布及累及到眼部等临床表现,可以作出诊断。但需与黄褐斑、咖啡斑、鲜红斑痣、蓝痣、蒙古斑等区别。蒙古斑出生即有,随年龄增长而消退,且不波及眼和黏膜。组织象中,黑素细胞在真皮中之位置较深。蓝痣为界限清楚之小结节,好发于足背及面部,真皮中黑素细胞集聚成团。

    【治疗】

    太田痣在治疗上比较棘手,可采取冷冻、激光皮肤磨削术等方法治疗。皮肤扩张器植入、植皮等手术方法效果不甚理想。化学剥脱法应慎用。日本报道,有学者在显微镜下行皮肤剥离术治疗太田痣取得良好效果。

    【审美评价】

    太田痣多
小说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