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皮肤美容学》免费阅读!

第三章 皮肤疾病(15)(2/2)

作者:姜功平,范平

  3.解热镇痛类,后者品种繁多,商品名称复杂,很多是同药异名或同名异药,其主要成分大多是阿司匹林、氨基比林和非那西丁等。其中以吡唑酮类和水杨酸类(如阿司匹林)的发病率最高。

    4.催眠药、镇静药与抗癫痫药,如苯巴比妥、甲丙氨酯、氯普噻吨、苯妥英钠等,以苯巴比妥引起者最多。

    5.异种血清制品及疫苗等,如破伤风抗毒素、蛇毒免疫血清、狂犬病疫苗等。

    药疹的发病机制可分为免疫性反应和非免疫性反应两大类。

    1.免疫性反应即变态反应,多数药疹由药物变态反应引起,其发生机制比较复杂。有些药物是大分子物质,可有完全抗原的作用,如血清、疫苗及生物脏器和蛋白制品等。更多的药物是低分子量化合物。这些药物本身或代谢产物属于半抗原,没有抗原性,需在机体内和高分子量的载体(蛋白质、多糖、多肽)通过共键结合,才成为完全抗原。

    与药疹的发生有关的变态反应包括IgE依赖型变态反应(I型),细胞毒型变态反应(Ⅱ型),免疫复合物反应(Ⅲ型),由致敏淋巴细胞介导的迟发型变态反应(Ⅳ型),有的尚未确知是属于何种变态反应,可能不是简单的某型反应。

    2.非免疫性反应某些药物如阿司匹林、鸦片类药物、多黏菌素B及放射造影剂等为组胺释放剂,可使肥大细胞及嗜碱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而引起荨麻疹及血管性水肿。有些药物的治疗量与中毒量十分接近,安全范围小,容易发生中毒反应,如甲氨蝶呤等常引起口腔溃疡及出血性皮疹及白细胞减少等。

    【临床表现】

    药疹的临床特点是:

    1.只发生于少数对药物过敏的服药者,对多数人则不发生反应。

    2.皮疹与药物的药理作用无关,与服药量无一定的相关性,正常量或小剂量均可诱发。
小说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