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宝在海外》免费阅读!

景泰蓝中的瑰宝(1/2)

作者:杨剑

    景泰蓝中的瑰宝

    ——清雍正珐琅彩题诗过墙梅竹纹盘

    名  称:雍正珐琅彩题诗过墙梅竹纹盘

    制作时间:清雍正年间

    规  格:直径17.2cm

    价  值:3252万港币

    类  别:珐琅彩瓷。珐琅器主要有两种,一是源自波斯的“铜胎掐丝珐琅”,约

    在蒙元时期传至中国,明代开始大量烧制,并于景泰年间达到了一个

    高峰,后世称其为“景泰蓝”。此后,景泰蓝就成了铜胎掐丝珐琅器的

    代称。另一种是来自欧洲的画珐琅工艺,它在清康熙年间始传入中国。

    持 有 者:在香港佳士得的“中国艺术精品”拍卖会上,这只雍正御制的珐琅彩

    题诗过墙梅竹纹盘打破同类雍正珐琅彩盘的最高成交价纪录,据悉是

    一位亚洲买家托人购买的。

    流失时间:民国初年

    流失原因:战火连天的清末,使得大量官瓷流入延清堂,后被私人收藏家买走。

    曲折经历

    清朝的御制珐琅瓷器,不同时代瓷器的制作都深深地受到皇帝的审美情趣、性情爱好以及他的政治抱负的影响。从康熙开始,清朝皇帝对瓷器烧造所投入的心血,远远地超出前朝君王。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珐琅彩瓷便是康熙首先发明创造的。

    在康熙年间,法国传教士进贡来铜胎画珐琅,皇帝看了之后一见钟情,于是决定在宫中尝试制造,并把这种珐琅工艺移植到他所喜爱的瓷器上。在当时,烧制珐琅的瓷器是比较困难的。它的烧制方法和其它瓷器也不尽相同,也是唯一在皇宫中搭窑烧制的御用瓷器。当陶瓷的素胎在景德镇烧好后,将素胎运至紫禁城内,由宫中画师画上图画、上好彩料,当时的彩料都是从国外进口来的,最后在宫中烧成。铜胎画珐琅的工艺来自西洋,康熙广为召集会画画的外国传教士,甚至每见到一个传教士就会问他是否可以作画,如果回答是,这名传教士就会被半强制地请进宫内,与工匠们一起烧造珐琅彩。

    为了方便康熙随时亲临作坊巡视督察,烧制珐琅彩的“小窑”都设在养心殿。一件瓷器,由皇帝直接授意、亲自过问,并且就在皇宫内烧制完成,这在中国乃至世界是绝无先例的,因而越发显得珍贵。在康熙皇帝的直接督管下,珐琅彩瓷器终于在康熙去世前烧制成功。这一时期康熙珐琅还是和铜胎画珐琅风格一致,图案多以花卉为主,珐琅颜料也全部依靠外国进口。

    到了公元1723年雍正皇帝即位后,他继承了康熙皇帝对珐琅彩的酷爱。在他的倡导下,珐琅瓷器有了一定的发展。雍正皇帝登基以后,当时就让他最信赖的十三弟允祥来负责内务府造办处的工作,也具体参与珐琅彩瓷器的烧造。在康熙到雍正六年以前这段时间,珐琅彩瓷器的珐琅料,还需从西洋进口,颜色也只有**种。到雍正六年,国产珐琅料终于炼成,而且它烧炼出来的花色、品种,比进口料还要多,足以保证珐琅彩瓷的创新需要。

    雍正对珐琅瓷器的痴迷程度远胜于他的父亲康熙。他不仅亲自设计瓷器的样式,就连使用的原料、绘画图案乃至器物的高矮尺寸都要一一过问。在历史的记载中,雍正六年二月十七日这一天,雍正皇帝上午先到中和殿、保和殿检视第二天到先农坛祭祀的祭器,回到养心殿后他又批阅了三份奏折,发了两道谕旨。就是在这样繁忙的情况下,他还对珐琅彩瓷器具体的器型、花样、材料做出细致的批示。

    这件雍正御制的珐琅彩题诗过墙梅竹纹盘就是这个时期烧造出来的。这些珐琅彩瓷就作为皇室们把玩的器物一直摆放在宫中。康熙年间的珐琅画以铜胎画为主,到了雍正年间,珐琅画的内容糅合了中国较为传统的花鸟画技法,因此无论是工艺还是艺术水平上都比康熙时期有了很大的进步。烧制成的这件珐琅器皿一直摆放在故宫内。由于宫廷对于瓷器的偏爱,明清时期很多烧制瓷器的窑都是官窑。从而在很长时期内,根据清朝的规定,古玩界经营明清官窑瓷器是违法的。官窑瓷器是相对于民窑瓷器而言的,是专门为宫廷制作的宫中用瓷,因而精美之极。一般民间百姓,是很难有机会见到官窑瓷器的。但在清代末年,随着清廷统治的摇摇欲坠,一些原本为宫廷所用或被帝后嫔妃玩赏的珍贵瓷器,却不断流出清宫,被民间收藏者购藏。

    清宫御用瓷器的外流,始于清咸丰十年(1860年)。这一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使收藏在圆明园的官瓷流散出来,一部分在北京、天津等古玩市场上出现,也有的出现在香港和欧洲古玩市场。在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占据北京,收藏在紫禁城、颐和园、圆明园的御用瓷器再次外流,使民间官瓷进一步增多。在那时的古玩业流传着一句这样的口语:“买好绸缎到瑞蚨祥,买好药到同仁堂,买好硬片到延清堂。”硬片,指的就是瓷器,它是相对于称为软片的字画而言,又有称瓷器和字画分别为硬彩和软彩的。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内务府总管文索出资九千两银子,开设了一家名为延清堂的古玩铺,专门经营官窑瓷器。延清堂在古玩界存在了25年,其中有23年由丁济谦担任经理,因此,丁济谦与明清官窑瓷器的散佚,关系巨大。自延清堂开办以后,清廷关于民间不许经营、使用官窑的规定,基本成了一纸空文,一度有不少官瓷出售。文索之所以选中丁济谦为延清堂的经理,一方面是因为他具有文人气度,胆大心细,交际很广,鉴定瓷器也有一定的眼力;另一方面,早在光绪二十年前后,他便专门做提溜包的古玩买卖,经常进出官府衙门,并且私下买卖过官窑瓷器,对官窑比较熟悉。

    由于有文索在背后支撑,丁济谦做生意特别大胆,琉璃厂的其他古玩商只能望其项背。随着延清堂实力的不断雄厚和清王朝的日益**,延清堂逐渐成为文索聚财的基地。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之后,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仓惶出逃西安。第二年,慈禧太后从西安返回北京,见宫内丢失了大量包括御用瓷器在内的文物,曾下令在北京城内查抄。但这样的命令只不过是为了维护朝廷的尊严而已,所以当庆小山启奏:“变查抄为收买,以安民心”之后,慈禧太后便马上同意了。文索最早得知这一消息,开始利用延清堂收买了大量从清宫流失的珍贵瓷器。

    民国初年,热河行宫被盗,大量存放在行宫的御用器物流失民间,其中有不少都到了延清堂丁济谦的手中,如康熙官窑豇豆红尊、柳叶尊、郎窑瓶、古月轩珐琅器等,在普通的古玩铺是根本看不到的。当时,担任热河都统的是熊希龄,他与丁济谦很有交情,有人认为是丁济谦与其密谋盗窃牟利,然后又制造了被盗的假象。

    后来,袁世凯的民国政府曾捕获了一位所谓的行窃者,并派人到丁济谦的延清堂索取脏物,但丁济谦却表现得毫无畏惧,在法庭
小说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