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宝在海外》免费阅读!

世界上最“贵”的瓷器(1/2)

作者:杨剑

    世界上最“贵”的瓷器

    ——元青花鬼谷下山罐

    名  称:元青花鬼谷下山罐

    制造年代:1351年左右

    类  别:青花瓷。青花,即元代的青花瓷器的简称,早已被中国陶瓷界认定为

    与唐仁一样的专有名词、专有品牌。元青花的釉料,主要为进口的

    “苏麻离青”料,且大件精品主要供出口,供中亚、欧洲宫廷贵族赏玩、

    珍藏,故元青花留给后人的谜语最多。

    最后露面:2005年伦敦佳士得拍卖会

    价  值:2770多万美元(2005年)

    流失时间: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一位驻北京的荷兰人购得。

    持 有 者:可能是一位美国私人收藏家,通过古董商埃斯凯纳齐在2005年7月

    伦敦佳士得拍卖会拍得。埃斯凯纳齐是国际知名的几大古董商之一,

    在收藏中国艺术品的同时,也代表一些大买家购买顶级艺术品。委托

    他的既有西方金融大鳄,更有石油巨头。

    流失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

    曲折经历:

    元青花鬼谷下山瓷罐最初是20世纪初荷兰人范·赫默特男爵在中国偶然购得。事情要从第一次世界大战说起。在1913-1923年期间,赫默特男爵在荷兰海军服役,被派驻北京担任荷兰使节护卫军司令,负责德国及奥匈帝国等使节团及领地的安全。

    赫默特爱好艺术,收藏广泛,对中国瓷器的喜爱可从他当年北京旧宅的相片上窥见一斑。他收藏了很多中国瓷器,最为精美的就是这只青花罐。有趣的是,他购买这个鬼谷下山罐时,还以为那是明代的青花罐,因为当时一般认为元代尚无能力制作出如此工艺精湛的瓷器。

    蒙古统治时期,青花瓷件数少,易被人遗忘。西方收藏家一直到1968年克里夫兰美术馆举办蒙古统治下的中国艺术展览后,才开始青睐元代瓷器。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元代青花渐渐受到重视,但没有发现多少堪称传世之作的元代青花。

    赫默特的后代和他一样并不知道瓷罐如此之贵重,因而多年来并没有对它有什么特别关照。60年代时瓷罐曾被赫默特的第一代后人拿去估价,但专家也误以为是明代青花瓷,当时认为值2000美元。主人居然将价值连城的珍宝当草,把它当作盛放DVD光盘的坛子使用。2005年,佳士得专家再次拜访才发现“这件瓷器太棒了”,赶紧让主人把原本放于罐内的DVD光盘另觅他处存放。

    事实上,直至佳士得出版了拍品目录,收藏者才得知瓷罐的存在,瓷罐也开始在国际收藏圈内引起极大关注。历来古董商非常看中物品来源。由于此罐来源明确,自1913年至今一直在一个家族收藏,并且以前未被世人所识,是行家眼中的“新鲜货”,所以一旦披露,市场兴趣很高,深受藏家重视。中国人的**也被激发,因为其他七个同类古董无一留在中国。

    2005年三月开始,佳士得把瓷罐相继在纽约、日本、香港、上海、北京、台湾、荷兰、法国等地巡回展览,使得人们对藏品的感性认识不断增加,估价自然也水涨船高。拍卖前,专家对瓷罐的估价为100万英镑,也有人说拍出500多万英镑没有问题。伦敦佳士得拍卖行中国部专家连怀恩的估计是600万-800万英镑之间。

    拍卖当天参与标罐的前后至少有7、8人,其中不乏来自中国的收藏家,包括来自台湾的王定乾、香港收藏界的张宗宪和从事明清瓷器鉴定三十年的香港艺术品商会秘书长翟建民。有中国血统的收藏家乔治·李也在现场,此外还有收藏家通过电话竞拍。中国竞拍者的加入更令竞拍险象环生,也使得价格一升再升。会后,国际上的专业人士分析有一群强有力的中国买家结成了同盟,试图让瓷罐回归故土。

    竞价达到1000万英镑时,仍有6、7个出价人。台湾的王定乾估价在800万英镑左右,把最高支撑点定在1000万,没想到会超出预料。

    最终拍得者埃斯凯纳齐是目前世界上经营中国早期艺术品的主要古董商。此次,他替一位海外私人收藏者竞拍。他在标价达到1350万英镑时才加入,和一位电话竞拍者经过持久角逐后终于将宝物收入囊中。拍完后,埃斯凯纳齐说,他被现场的紧张气氛耗尽气力,并承认:“我已经到了我的极限,不知道我还能坚持多久。”

    英国当地报纸以“疯狂出价”评价拍卖结果。伦敦佳士得中国陶瓷及工艺品主管得斯蒙德·希利说,“买家认为这瓷罐可能有些价值,但没想到会有这样的结果。这个价格简直令人惊愕。”他表示:“我们对拍卖成绩感到十分满意,此罐经过多个世纪的收藏后仍然完好无缺,在市场上实在珍罕无比。”拍卖成交后,埃斯凯纳齐不愿透露买家信息。他能说的就是买家“不是亚洲人,也不是英国人”。拍卖行对此也无法过问,连怀恩猜测最终买家可能是美国藏家。目前还没有听说买家会有任何关于此罐的展览计划,但连怀恩希望能借给博物馆展出,让更多的人有幸亲眼目睹这件人间稀罕之物。

    国宝内涵

    元朝初年,其阶级关系、民族政策有倾向性,但民族融合是大势所趋,故在开国之初,忽必烈就通过幕僚集团中的郝经争取汉人地主、士大夫的支持,郝经云:今日能用士,而能行中国之道,则中国之主也。前来投靠者络绎不绝。

    这时期所绘的人物故事都是蒙古为了争取汉族士大夫而做出努力的见证。该类故事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反映民族关系,如王昭君出塞、蒙恬将军等;一类为求贤,如尉迟恭单骑救主、萧何月下追韩信、三顾茅庐等。鬼谷下山即为后者的典型代表。

    俗话说,物以稀为贵。这个瓷罐恰恰是被行家誉为“绝顶稀有”的一鸡物。题为“鬼谷下山”的瓷罐高27.5厘米,直径33厘米,是目前世间仅存的八件同类古董之一。

    瓷罐不仅稀有,而且蕴涵着极高的艺术造诣。据专家考证,此罐由画艺极其精湛的画师用上等青料绘制,构图则取材自同时期的木刻版画。

    罐上画的是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1年)燕、齐两国交战,为齐国效命的孙子被敌方所擒,其师傅鬼谷子接到齐国使节通知后前往营救,与使节一起下山的情景。罐上描绘鬼谷子乘坐一辆由一虎一豹拉的两轮车,跟随两个步卒,齐国使节苏代骑马垫后,两人之间有一少年,英气勃发,纵马而行。其中一个穿着武官衣服的人打了一面旗写有“鬼谷”两字。罐上图案栩栩如生,画工细腻,出自画家而非工匠之手,使得这瓷罐非普通的青花瓷可比。另外,虽然时代、器型相似的青花瓷罐目前也有一些存世,但其所绘故事各不相同,绘有“鬼谷下山”的世间仅此一尊。

    鬼谷下山的故事来自于元代平话。平话中的人物形象,就目前所能见到的资料来说,主要在元代壁画、版画和瓷器上。佳士德亚洲部顾问认为此故事来自于元代至治年间建安虞氏所刻版画《乐毅图齐七国春秋后集》(其为世界孤本,1321年出品,现藏于日本内阁文库,民国和解放初期个人和出版机构对此书多有影印,各种版本质量参差不齐)。

    鬼谷子历史上说法不一,其形象不甚明朗,此件瓷器描绘的鬼谷子和版画上的也有明显地区别,笔法简练,质朴严谨,栩栩如生。此形象和《鬼谷子》体现纵横家的神采一致,其身穿袍服,镇静自若,正是所谓“古之大化者,乃与无形俱生”,真正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鬼谷子所乘坐的车为元代流行的大车,车轮较大。

    这件瓷器取材于《乐毅图齐七国春秋后集》,但是,制作者又进行了艺术加工。就是作为《乐毅图齐七国春秋后集》本身,亦有许多不符合史实的地方,作者进行了大胆创作。这种现象早已经被学者重视:元代剧作者根据现实需要,对事实加以修改,作品中充满着浓厚的元代生活气息。

    选择鬼谷下山
小说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