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 地狱 战场》免费阅读!

造船工业,为了能够驶向彼岸(3)(2/2)

作者:且东

强,为巩固其战后海上霸主的地位做了充分的准备。其中的战列舰“依阿华”号更是战场上的明星,因其综合性能远在其他名舰之上,被后人作为衡量二战中众多名舰的标准。

    战争结束后,舰船的需求量减少,美国造船业重又进入休整期,为适应新时期海洋战略局势的需要,其生产重点转移到对航空母舰和核动力潜艇等高技术含量的舰船的研发制造上来。这些高技术含量舰船,成为统摄战后海洋的为他国难以撼动的强大力量。而这一时期美国造船业“少而精”的生产方式一直延续到了现在。

    新型的更为先进的舰船的诞生,并没有让美国放弃原有的大批老式舰船,而是加紧了对这些旧舰船的改造。世界上第一艘核动力航空母舰就是1949年在对“中途岛”号进行改造的基础上诞生的。这种对旧舰艇的改造是美国在和平时期造船业经费被大幅度削减的情况下,保证产品先进性的一种灵活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节省了大量费用,避免了遗弃旧战舰造成的巨大浪费,也避免了在经费缺乏的情况下技术研究的停滞不前。

    二战后很长一段时间,美国的造船业都以生产军用舰船为主,尤其是冷战开始后,面对前苏联这个强劲的对手,美国投入到造船业的资金稳步增加,五六十年代其生产规模回升到年产20万吨,并一直保持了这个数字。潜艇是这一时期美国海军武器建设的重点,相应地,美国造船业的重点也从“水上”转移到“水下”潜艇的研制,大批专门负责生产潜艇的工厂建立起来,在原来船舶生产的先进技术的基础上,这些潜艇制造厂迅速成长,到了60年代即将结束的时候,美国已拥有了90多艘各式核潜艇,其潜艇制造技术也遥遥领先于世界各国。

    上个世纪70年代,受越战失利等因素的冲击,来自军方的订单、资金曾一度被缩减。再加上世界船舶市场的竞争也愈发激烈,一向以成本高著称的美国船的订单迅速减少。面对这种局势,美国政府为商船的生产进行了多方面努力。如为船厂提供贷款、资金、科研补贴,并在修改了《1936年商船法》后制定了《1970年商船法》,对挂有美国国旗、雇佣美国船员、从事美国对外运输贸易的船舶进行高额补贴,其补贴有些甚至可达到船总造价的一半。这项法规由于促进了市场对美国产船的需求而间接拉动了造船业。1979年,美国商船需求量直线上升,达到年产135万吨。再加上商业的繁荣,对商船的需求很好地弥补了军用船产量减少带给造船业的损失。

    可好景不长,80年代,由于过度依赖政府补贴,没有对自身问题进行深刻反思的美国造船业因丧失掉从前那种对造船工艺改进的不懈追求,对生产方式不断完善的动力,而陷入其有史以来最大的危机。尽管1981年,里根政府为巩固美国海上霸权而制定了扩充海军军备的计划——把海军舰艇数量从原来的491艘发展成600艘。并将投入到海军舰船、改造上的费用增加到110多亿美元,也还是没有改变美国造船业衰落的情况。1982年和1985年,政府依照《1970年商船法》的精神,规定某些特殊航线航行的船只和国防部所需舰船都必须采用美国所建的船只或美国籍船只,并增加这些船只的差额补贴。但这些规定都没有重现《1970年商船法》带动的效应。美国造船业继续在低谷徘徊。
小说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