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宋美龄在台湾的日子》免费阅读!

五、蒋介石生活片断(1/2)

作者:蒋介石宋美龄在台湾的日子

    蒋介石是一位生活极其刻板而严格的人。人们常见的形象是一颗光头,一脸严肃。一口"娘希匹"。确实此人保有中国帝王的传统,军阀的粗野和基督教的刻板。

    1.中正头

    蒋介石的尊客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他的头,"蒋光头"是战争年代**领导下的军民给他起的绰号。美国总统罗斯福、尼克松等人与蒋介石见面之后,常用"花生豆一样的脑袋"来描述蒋介石的头。唐人认为,蒋介石是个秃子,由于年轻时代,生活不检点染上"杨梅大疮"。

    其实不然,蒋介石年轻时代确有一头浓密的好头发,后来任孙中山的护卫领导工作才剃了个"作战头",久而久之成为习惯,加之,这个"发型"使他更显精神,所以一直保留着。

    来台之后,蒋介石仍然保留着这种"发型"。60年代起,蒋经国为顺利接班,在台湾大搞对蒋介石的"个人崇拜"活动。上有好者,下必胜焉,台湾当局的"教育部"领导人为巴结蒋经国,讨好蒋介石,居然要求全台湾的中学生都剃成光头,还誉其名为"中正头"。

    当时,蒋介石的孙子蒋孝勇正在上初中一年级,有次回家,蒋介石愕然发现自己宝贝孙子的脑袋像个光葫芦,大惑不解,便问蒋孝勇这是怎么回事。蒋孝勇对蒋介石的发问也显得吃惊,说:"爷爷,您难道不知道,我们老师让我们大家理'中正头',就是要剃个光头的意思,好像全台湾所有的中学生都是理这种头的。"听完孙子的回答,蒋介石当时应承了一下,并没有多说什么,后来越想越不高兴,甚至对外界说把他当成是"秃子"和"光头"而生气。

    不久,在一次重要的党政联席会议上,蒋介石很直率地表明了自己对中学生剃光头的态度,"你们很多人会说我是个秃头或是理的光头,其实我是有头发的,只是你们没有注意罢了,我认为办教育的,要中学生理光头是不对的……"

    台湾"教育部"的官员拍马不成,反挨了一蹶子,有几位受到了蒋经国的批评,升官无望了。

    2.微服私访

    与中国历史上的许多权威人物一样,蒋介石也很喜欢微服私访,出其不意,检查下级官员和机关的办事态度及工作状况。

    1966年夏天某日,蒋介石吃罢午饭,突然心血来潮,要去台北北海岸淡水公路兜风,卫队立即备车往淡水方向驶去。当车队行至淡水基督书院附近一处卫戍师某部营区旁边时,蒋介石要座车靠边停下来。

    蒋介石下车后,沿着山路拾级而上,这时,营区门口的卫兵见有人戴顶礼帽,门头而行,想往营区直接间人,马上举枪,拉响枪栓,大喝一声:"什么人?"并作瞄准状。跟在蒋介石身后的护卫人员连忙冲上去围住蒋介石,以防不测。侍卫长疾步走到那名卫兵面前,亮出识别针,大声骂道:"混账!见了总统还不敬礼,成何体统?"

    这时,蒋介石走上前去,非但没有责备卫兵的意思,反而夸奖他做得很好,并和颜悦色地询问了他的名字、年龄、籍贯、家庭情况。卫兵颇受感动,并干脆利落地回答了蒋介石的询问。不久,这位卫兵因工作负责而得到了提升。

    蒋介石常常不打招呼,直接下连队视察,他常去的地方不是部队官长们的办公室和会议室,而是厨房、厕所、浴室这类生活设施场所。他认为,这些地方办得好坏直接反映部队的纪律状况和士兵的精神问题,他还特别注意士兵的衣着打扮。

    某日下午,蒋介石乘车出去兜风时,经过一处铁路平交道,忽然发现车窗外有一个服装不整的士兵迎面走来。蒋介石见后,满脸怒气,发话下来,"这个士兵究竟是哪个单位的?怎么连衣服都穿得歪七扭八的,查一查是哪个部队的,要好好处分他。"

    侍卫长立即命令座车停住,走上前去,向那个士兵亮出了身份,士兵当时就吓傻了,老老实实地回答了侍卫长的问话。到了一个歇脚的地方,侍卫长立即打电话给那个士兵所属部队长,要求他好好管束自己的部下。不久,这名回了营房的士兵被关了几天禁闭之后,开缺回家。

    还有一次,蒋介石到部队视察,看到冬季到了,士兵睡的还是稻草铺的地铺,有的营房还是茅草屋,心中非常不高兴。次日,他将军团司令找到办公室,询问这是怎么回事。这位司令回答是经费紧张,还没有来得及改建。蒋介石查实后,亲自下令,要求"国防部"编制预算,迅速将部队营合改为钢筋水泥结构,添置木板床铺和棉被、毡子等生活必需品。

    3.咬文嚼字

    蒋介石少小时代读了几年私塾,后来学军事,所在的军校也只是一般的培养下级士官的学校,所以蒋介石说不上获得过高学历,或者说谈不上有什么高深的学问。不过他却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工作之余,一有时间便埋头苦读,而且有个好习惯,要看一本书,必定凝神静气,一气呵成,读完为止。久而久之,也积累了不少知识。

    蒋介石对文字素养非常重视,几达咬文嚼字的程度,尤其是逢上重大的庆典、节日,需要他发表文告,或书面讲话时,他对书面文章中的遣词造句看得更重,深怕有所闪失,以遗外界口实和把柄。

    一般的情况是这样的:每当要以蒋介石的名义或声音发布训词一类文稿时,蒋介石便将他的文字秘书秦孝仪找来,当面向他口授训词大意。秦孝仪就在一旁作认真记录,然后连夜赶好草稿,再给秘书长张群过目、修改,直到张群认为可以了之后,秦孝仪再赶到蒋介石的官邸或"总统府",请他审阅。这时,蒋介石会戴上老花镜,手握红蓝铅笔,像个教书先生批改学生的作业似的,在送交的文稿上左涂右抹,上下图句,折腾半天。有时,由于稿子内容太重要了,他会看上几天,字斟句酌,反复琢磨。还有的时候,当蒋介石看草稿时,秦孝仪则侍立在一旁,一站半天,随时回答蒋介石的询问。一稿完毕,还得准备写二稿、三稿,秦孝仪必须经常连夜加班。只要蒋介石要求发表文告,他就不能离开秘书室半步。

    某些时候,蒋介石静下来突然想到刚给秦孝仪的修改过的稿子有个字词用得好像不妥,他就立即把秦孝仪找来拿回原稿,或者从印刷厂把稿子抽回来,再作修改,直到他认为差不多并最后审核无误了,才交代拿去印刷装订。秦孝仪匆匆奔往印刷厂,要其负责人赶快印刷,明天早上用,印刷厂才开机印刷。

    1971年,当台湾被取消了联合国会员国资格时,一份"退出"声明,蒋介石召集幕僚、文书,修改了十几遍才正式公开发表,官邸上下忙成一团。

    蒋介石对训词、文告字斟句酌,煞费苦心,因此,常常要求下属听众也要认真听讲,谁要是稍有懈怠,蒋介石就会认为这是对他的训词、对他的苦心、对他的学识,甚至对他本人的不尊重。

    每次蒋介石召集党政要员开会,开始念他的训词时,必然准备两副眼镜,一副是老花镜,一副是用来看远的眼镜,轮流使用。前者是为了看清训词的内容,后者是为了看看听众,一边看训词,一边用眼光往台下左右扫视,如发现有人在他念训词时思想开小差,或乘机偷偷打瞌睡,他会立即停下来,大喝一声:"×××,站起来,把刚才的训词复述一遍"。被指名者,往往站起来之后,不知所云。这样,蒋介石在会议结束做总结时,当众批评这个人,这个人的官运也就到头了。久而久之,只要是蒋介石召集训活,再想打瞌睡、开小差的人也要振作精神,洗耳恭听。

    4."面试"考官

    早在蒋介石当黄埔军校校长时,为了拉拢人心,建立自己的圈子,他每天都要分别找一个军校学生到他的办公室见面谈话,犹如中医郎中一样"望、闻、问、切",看看长相,听听回话,问问打算,估摸心理,以此来确定此人有无培养前途,确定与自己的亲疏关系。据说,人民解放军的元帅徐向前当年也被蒋介石找到办公室谈话,徐向前生性腼腆,一口山西口音,背还有点弯,人长得也不"威武"。蒋介石见了之后,没问几句话,便让他回去了,望着徐向前的背影,直摇头,"不可用也"。徐向前后来的人品。才干、功绩证明蒋介石的这一套并不灵。

    来台之后,蒋介石继续沿用这种老方法对某项要职的候选人进行面试,确定正选。通常是"总统府"三局把有关候选人的名单、档案简要交给蒋介石,放在他的办公桌上,预选人员在会客室等候。

    蒋介石上班后,翻阅一下面前的材料,完毕后,"总统府"武官就高声唱名,让应试者过来觐见。此时,蒋介石则端坐在办公桌后面,静等被召见的人,秦孝仪和侍卫长侧立左右。蒋介石的办公室入口有一约1寸高的门槛,有的被召见者,来时本来心情就忐忑不安,神情不安,待快进门时,只顾朝里面的蒋介石严肃的面孔上看,忘记了其他,一不小心,被门槛绊倒,顺势就扑到了蒋介石的办公桌前,好不尴尬,等到站稳后,蒋介石问话时,已经语无伦次,不知所云了,这个人也就因失态失言而落选了。

    有的心细的候选人躲过了"门槛关",直立在蒋介石的面前,蒋介石开始问话,当然先是从家常闲话开始,用的是半文不白的官腔,诸如"贵庚(年纪)多少?""宝眷(夫人)可好?""平时读什么书?"之类,有的被召见的人听不懂蒋介石的浙江话,或者不懂"贵庚"、"宝眷"一类的称呼,往往站在那里发呆,这个人的升迁机会就没了。蒋介石会从笔筒中,拿出红蓝铅笔在他的名字后面画个红圈圈。

    有些知道蒋介石惯常面试内容和口音的候选人,在面见蒋介石前必先梳理一番,浑身上下收拾得干干净净,衣着还穿得朴素大方。见面时,坦然自若,气宇轩昂,有问必答,干脆利落。蒋介石心中就已经对他喜欢上了三分,如果这位候选人在回答蒋介石"平时读什么书"时,答道:"在研读领袖训词",并能背出点其中的部分内容,谈些体会心得,必然博得蒋介石心中大悦。这个候选人就这么定了,以后还会高升。蒋介石当面勉励几句,然后拿起红蓝铅笔在这个人的名字后面画上蓝圈圈。

    5.骂人、发火

    作为一个中国近现代的旧军人、"新军阀",并且浑身上下充满着**独裁气味的蒋介石,动不动发火、骂人是家常便饭,根本不用去考虑别人的人格尊严。

    在大陆的时候,特别是蒋介石年轻气盛的时期,每每遇到部下没有按照他的指令办事,造成失误,蒋介石常把对方骂得狗血喷头,常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是:"我要杀你的头!""娘希匹(细皮、西皮)!"后者是气愤之极随口而出的浙江宁波"脱口臭",比国骂"他妈的"还难听三分。由于蒋介石有时喜怒无常,动辄骂人,往往又不分场合,赏罚不明,使得许多高级军官颜面上过不去,心怀不满,不少人在战争关键时刻,就是这样被蒋介石"骂"到**那边去的。

    到了台湾,蒋介石已过花甲之年,早年的盛气已为岁月和失败平抑了不少,不过骂人的事还是经常发生的,根据生气程度分为三种骂法,一是轻度生气,骂一句"岂有此理";二是中度生气,骂一句"混账";三是极度生气,骂一句吓人的话"我要枪毙你!"

    当然"要枪毙你"不是真枪毙你。1957年5月,台湾发生"刘自然案",不明真相的市民和对蒋介石当局不满的人走上街头,游行、示威、静坐,甚至发生了对美国人的打、砸、抢事件,越闹越大。蒋介石知道后,非常生气,将他的嫡系黄埔学生,当时的台北卫戍司令黄珍吾叫到官邸,操起拐杖,往面前的茶几上狠狠敲打了好几下,骂道:"你这个卫戍司令是干什么吃的?""发生了这样的事,开罪了美国人,怎么收场?""你该死!""我要枪毙你!"

    黄珍吾作为"天子门生",自然摸透了"校长"的脾气,赶快低头认罪,一个劲地说:"是!是!这都是学生的错!学生立即查办!校长息怒!"一听"校长"的称呼,蒋介石气顺了许多,黄珍吾非但没有被"枪毙",反而照样做他的卫戍司令,而其他与此事相关的高级官员纷纷被撤换了职务。

    做蒋介石的侍卫和勤杂人员的人,在他的心中只是"佣人"或奴仆。大陆时期,蒋介石对侍卫人员的称呼是"卫兵",侍卫长是"卫兵头"。抗战时,蒋介石有一次生气时,抡起拐杖打过一个"卫兵头",事后也没道歉过,只觉得是理所当然。来台后,蒋介石对副官、侍卫长的称呼有了点变化,只喊一声"喂",这比过去算是亲切多了。

    蒋介石吃正餐时总爱喝碗温度适中的鸡汤。有一次,厨房为他做的鸡汤上浮了一层油,端汤的副官忽略了温度,蒋介石也没在意,一口喝下去,烫得难忍,"噗"的一下,吐了一桌,勃然大怒,冲着副官大骂:"你这个混账!你想要害死我啊!"副官吓得不知所措,当天就被赶出了官邸。

    有一次,一个侍从人员错把精盐放到糖罐里,侍候蒋介石喝茶的人加了一小勺盐(误以为糖)放在他的茶杯里搅匀了,蒋介石端起来刚喝到嘴里,就"噗"的一声吐到了桌上,好在宋美龄在场,蒋介石才没有破口骂人。

    6.身必躬亲

    蒋介石在许多问题上心细如麻,凡事对人不放心。在大陆时期,特别是在战争、战斗中,他常常对下属的能力、态度存有疑心,越级指挥,给下属造成很多想说又不敢说的麻烦,
小说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