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玄评传》免费阅读!

一、关于《傅子》(1/2)

作者:傅玄评传

    (一)著录情形

    除了本传的记载外,《傅子》一书的著录尚见于:

    1.《隋书·经籍志三·子部:杂家》:"《傅子》百二十卷。晋司隶校尉傅玄撰。"2.《旧唐书·经籍志下·丙部子录:杂家》:"《傅子》一百二十卷。

    傅玄撰。"《新唐书·艺文志三·丙部子录:杂家》:"《傅子》一百二十卷。傅玄。"3.唐马总《意林》卷五:"《傅子》一百二十卷。"4.《宋史·艺文志四·子类:杂家》:"《傅子》五卷。晋傅玄撰。"按,《宋史·艺文志》载录,又是据下列官修书目而成:①北宋仁宗时,张观、王尧臣、欧阳修等编《崇文总目》载录:《傅子》5 卷,23 篇。

    ②南宋孝宗时编《中兴馆阁书目》载录:《傅子》5 卷, 23 篇。

    5.南宋郑樵《通志》卷六六:"《傅子》五卷。晋司隶校尉傅玄撰。旧有百二十卷。"6.南宋尤袤《遂初堂书目》有《傅子》著录,不载卷数。

    7.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一四"子部杂家类":《傅子》5 卷, 23篇。并引《崇文总目》:"晋傅休奕撰,集经史治国之说,评断得失,各为区例,本传载内、外、中篇,凡四篇亡录(按,"四篇亡录"当为"四部六录"),合一百四十篇,今亡一百一十七。"8.清乾隆年间所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九一"子部·儒家类一":"《博子》一卷。晋傅玄。"据《永乐大典》所收,总为一卷;又据他书征引,辑得40 余条,作为附录。

    9.《书目答问补正》(清张之洞原撰,范希正补正)卷三"子部·儒家类:议论经济":"《傅子》一卷。晋傅玄。聚珍本,杭本,福本。"①范补:"指海续刻本②。又,严可均辑本四卷,刻《全晋文》内;又,湘潭叶德辉刻本三卷,订误一卷。"① "聚珍本"指清乾隆中排印的"武英殿聚珍版"。"杭本"又名"浙江 本","福本"又名"福建本",同属"武英殿"本系统。

    ② "指海续刻本",指清道光中钱祚熙增补而成的三卷本。

    10.孙殿起《贩书偶记》、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同有著录:请方■师集校《傅鹑觚集》五卷,附校勘记一卷。其中前二卷为《傅子》。

    另外,清代以来诸家辑佚而出的各种版本的《傅子》,有一卷、二卷、三卷、五卷等,均于《中国丛书综录》(上海图书馆编,中华书局1959、1961、1962 年分三册先后出版)中"总目"、"子目·子部·儒家类"可查得,不再一一列出。这些形形色色的《傅子》辑本,在校勘方面,意义不大。

    由上述著录可知:《傅子》原有140 篇,分为120 卷;③宋代仅存23 篇,另定为5 卷;清代以前归类于杂家,由《四库全书》起,多归类于儒家,只有叶德辉认为,唐、宋著录入杂家类,"最合流别"(《傅子·叙》)。

    此外,《旧唐书·经籍志上·礼类》载有:"《周官论评》十二卷。陈邵驳。傅玄评。"《新唐书·艺文志一·礼类》亦载:"傅玄《周官论评》十二卷,陈邵驳。"这部《周官论评》,由傅玄作评。原书在《隋书·经籍志一》载为:"《周官礼异同评》十二卷。晋司空长史陈劭撰。""陈肋"当即"陈邵"。但是,此书于唐以后不见著录,内容失传不存。

    今存《傅子》佚文中,是否尚有《周官论评》的点滴内容,这不能肯定,亦无从考究了。

    (二)清代以前的辑录情形

    清代以前,《傅子》中内容完整较完整的文字,主要见于:1.《三国志》裴松之注引,计58 条;2.唐魏徵《群书治要》①,计27 段(无篇名);3.唐赵蕤《长短经》②,计5 篇(段);4.唐杜佑《通典》卷九二、九四"礼",计2 篇;5.明《永乐大典》,计24 篇(有篇名)。

    还有零星片断,甚至仅为只言片语,在《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太平御览》等类书里,较多地散见各卷;《意林》里集中摘录的革条文字也不少,共有95 条之多。另外,在其他史籍(如《左传》、《史记》、《宋书》、《文选》、《史通》、《困学纪闻》等)中,偶见极少注引文字。

    应该指出的是,从前代典籍里全面董理、认真辑佚,并汇总而成《傅子》全帙者,是在清末,由方师、严可均、叶德辉分头完成,各臻其美的。在他三人之前,清人所辑《傅子》,主要依靠《永乐大典》。《四库全书》所采,就是如此。

    (三)《四库全书》收载得失

    ③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隋书·经籍志》、《唐书·艺文志》皆载 《傅子》一百二十卷。"余嘉锡《四库提要辩证》第二册里指出:"《隋志》、旧新 《唐志》及《意林》卷五均作《傅子》一百二十卷,则《提要》中一百四十卷,四 字为二字之误。"余氏所用版本或有此误。① 《旧唐书·经籍志下·子部·杂家》:"《群书理要》五十卷。魏徵撰。"《新唐书·艺文志三·子部·杂家》:"魏徵《群书治要》五十卷。""理"字乃避讳而改,应为"治"。

    ② 《新唐书·艺文志三·子部·杂家》:"赵蕤《长短要术》十卷。"《旧唐书》不录。《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傅子》称收载情形是:今检《永乐大典》中散见颇多,且所标篇目咸在。谨采掇裒次,得文义完具者十有二篇,又文义未全者十二篇,篇日视《崇文总目》较多其一。疑《问刑》、《法刑》本属一篇,《永乐大典》误分为二耳。谨依文编缀,总为一卷。其有《永乐大典》未载而见于他书征引者,复搜辑得四十余条,别为附录,系之于后。

    辑入《四库全书》中的《傅子》,是乾隆三十九年(1774 年)内阁中书徐步云经手而成的。程瑶田补充说明是:"??纂修官徐步云从《永乐大典》中搜出《傅子》有录目者二十四篇,然皆裴松之之所未引者;又有无录目者数条。及旁搜《太平御览》、《文选·注》中碎事凡四十条,亦间为裴注之所未及引。"(《(通艺录)、<修辞余钞>、<辑逸>子书三种序》)①有篇目的24 篇《傅子》文,在《永乐大典》中的次序是:①《正心》;②《仁论》;③《义信》;④《通志》;⑤《举贤》;⑥《重爵禄》;⑦《礼乐》;⑧《贵教》;⑨《检商贾》;⑩《校工》;⑾《戒言》;⑿《假言》;⒀《问政》;⒁《治体》;⒂《授职》;⒃《官人》;⒄《曲制》;⒅《信直》;⒆《矫违》;⒇《问刑》;《安民》; 《法刑》; 《平役赋》; 《镜总叙》。

    附录共计48 条。出自:《永乐大典》6 条(1-6),明《诸子琼林》2条(7,8),《太平御览》33 条(9-41),《文选·注》7 条(42-48)。根据上述基本情况,我们可知四库本《傅子》的指导思想,是从政论名理的角度辑选的,即纂修官徐步云认为《傅子》当归入儒家类。纪陶所撰《提要》又大加肯定,似乎这样一来,晋代子家著作传世者,"独玄此书,所论皆关切治道,开启儒风,精意名言,往往而在","是亦可为宝贵也"。这一指导思想作茧自缚,有意限制了已知《傅子》散见各处文字的集辑,实际上只能说是选辑本。从程瑶田的说明里反映出,《三国志》中裴注所引大量《傅子》文字,纂修官不是不知,而是不取,害怕一并选进去,就与儒家治道之论相悖。这不是一种认真严谨的态度。在采用书目上,同样表现出纂修者的疏漏,即仅限于《永乐大典》、《太平御览》、《文选》这几种,更多地依赖《永乐大典》。当然,比《永乐大典》所收早出,且更为完整的唐初《群书治要》,乾隆年间日刊本未引入国内,纂修者还漠然不知,无从比对,使得采集所得的主体部分就很不完善,漏洞不小。这且不说,即便《太平御览》、《文选·注》中散见文字,也多有未录者;其他如《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等极有价值的类书,干脆不予理睬,不去翻检,则可见纂修者于匆忙中犯了常识性的错误。

    余嘉锡先生既批评了纂修官徐步云"颇为疏略"之失,又引用文廷式的话,指责了总纂人纪昀:"是其学(按,指《傅子》)亦兼取诸家,真杂家者流耳。纪文达①入之儒家,非是。"(《四库提要辨证·傅子》)余氏的意见是非常正确的。

    ① 程瑶田序文,又可见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桓子新论》前。作 序时间是清嘉庆四年(1799 年)。① 纪昀,《清史稿》卷三二○有传。"文达"是他的谥号。

    但是,四库本《傅子》毕竟是第一部集辑本,尽管存在着疏略不备、归类不当的缺点,还必须充分肯定它的开创之功。《傅子》最终辑怯渐趋完善,就是从四库本开其端的。

    (四)方本、严本、叶本的比较

    四库本《傅子》出现后,清代延至民国,各种初排、重刻、辑佚、订校本相继出现。一卷("武英殿"、"汉魏丛书"、王仁俊"玉函山房"、张鹏一"关陇丛书"等)、二卷(钱保塘"清风室丛书"、方师五卷合收本)、三卷(钱祚熙补增"指海"本、叶德辉"观古堂"本)、四卷(严可均重辑)、五卷(傅以礼"傅氏家书"本、孙星华重辑本、民国"丛书集成"本),还有附录或单刻的订校增补者,均重复或错互面世。其中可取者,为方师、严可均、叶德辉的三种辑本。

    1.方师本。光绪二年(1876 年),由方师搜辑而成,并由广州书局刊印的《傅鹑觚集》五卷本中,卷一、卷二为《傅子》。据方《序》称,他是以所得日本刊魏徵《群书治要》中的《傅子》文,与《永乐大典》、《四库全书》收载,"彼此互勘,正其讹字,顺其次序,计得篇目三十"①。这用的是"互补法"。接着,方氏又检辑《三国志》裴注,搜辑《初学记》、《意林》等所见佚文,另为一卷。

    2.严可均本。嘉庆庚午岁(1810 年),严氏即开始对《傅子》进行辑补。据严氏《按》(《全晋文》卷四七)语称,他"以唐魏徵《群书治要》所载二十四篇,校《大典》本,多出二千五百许字;又从《三国志·注》写出六千三百余字",进而"遍搜各书,得件文数百条,重加排比,以《治要》、《大典》等书所载整篇为二卷;以各书所载,依《意林》九十五事,次第类附而间厕之,为补遗二卷。凡四卷"。这四卷《傅子》,于《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的《全晋文》卷四七至卷五○有收,是人们利用最方便的资料。

    3.叶德辉本。光绪十七年(1891 年),叶氏辑成《傅子》三卷,并附《订讹》一卷。他在《叙》中交代了辑录经过,其方法与方氏、严氏大致相同,是以《群书治要》为主,参订《永乐大典》;博采群书,务求不漏,又仔细甄别,考订真伪,具有比方本、严本更谨严的学术价值与更可靠的使用价值。有关这三种《傅子》辑本的取材情况详见下表。

    ① 这30 篇分别是:"《四库》所收校之同者十三篇,补《大典》所缺者六 篇,缺无可补者二篇,无篇名而补入者六篇;又《大典》有而《治要》无者二篇; 又《治要》有而《大典》无者一篇。"详参后面表列。三本收录

    材料始出处

    方师《傅鹑觚

    集》五卷中第一、卷二《傅子》

    严可均《全晋文》卷

    四七至五○《傅子》

    叶德辉《傅子》三卷,

    附"订讹"一卷

    唐魏徵《群书治

    要》27 段,无篇名。

    明《永乐大典》

    未载有"※"号者,其他均有篇名,有的仅为节录。

    卷一:

    1.《治体》

    2.《举贤》

    3.《授职》

    4.《校工》

    5. 《检商贾》

    8. 《义信》

    11.《法刑》

    12.《重爵禄》

    13.《平役赋》

    14.《贵教》

    15.《戒言》

    16. 《正心》

    19.《曲制》

    20.《安民》

    ※ 21.《□□》

    22.《问政》

    23. 《问刑》

    26. 《矫违》

    28.《假言》

    卷一:

    1.《治体》

    2.《举贤》

    3.《授职》

    4.《校工》

    5.《检商贾》

    6.《仁论》

    7.《义信》

    8.《礼乐》

    9.《法刑》

    10.《重爵禄》

    卷二:

    11.《平役赋》

    12.《贵教》

    13.《戒言》

    14.《正心》

    15.《通志》

    16.《曲制》

    17. 《安民》

    19.《问政》

    20.《问刑》

    21.《信直》

    22. 《矫违》

    24.《假言》

    卷一:

    ( 篇名全同严本,但文字取舍有异。下面不再列篇名,异文另详。)

    比对三本,通过上表,我们可发现:第一,三本收录范围之广,辑怯内容(或条目)之博,是比较接近的,亦为《四库全书》所收远远不能企及;第二,三本同时注意到《群书治要》的重要地位,井以之与《永乐大典》所收互勘,使得文字有所增,篇名有所依,异文有所取,这一优势比之《囫库全书》本,是显而易见的;第三,方氏、严氏、叶氏三人,在各自的辑录本里,对所取材料均作了技术上的处理,或加注语,或用按语,说明了理由。总之,这三种《傅子》辑录本的先后出现,标志着今可见《傅子》中散见各处的文字汇集为全本,接近于网罗殆尽。

    不过,相比之下,叶德辉辑本更显优势。叶本当然远胜方本,这很好辨识;即便是严本,也与叶本有较大差距。兹分述于下。

    第一,叶本卷一互校去取,最为得当。叶氏《傅子·叙》称:余读唐人《群书治要》所载《傅子》,考其篇次虽分二十七段,以文义相连缀,实只二十二篇。①知宋以来所存二十三篇,并不能溢出《治要》以外也。

    以《大典》本校《治要》,《治要》少《官人》及《镜总叙》二篇。初疑明人所见之书,不应多于唐宋;及读《初学记·镜部·总叙》引《韩(非)子》文②,乃知《大典》误以《韩子》为《傅子》,并误以"总叙"为篇名。又读宋本《意林》引《官人》篇语③,知《大典》即从此钞撮而出??叶氏对《崇文总目》所出《傅于》23 篇之数,作出了判断;他由此追索,又发现了《永乐大典》增出的《官人》、《镜总叙》不在23 篇之内,而是各有所出。①毫无疑问,叶氏判断远较方氏乱增篇目为优;其发现又纠正了方氏、严氏之失。这些当然更是《四库全书》本无可比拟的。

    第二,叶本卷二、卷三所收秩文,选用原始版本,不仅辑佚有增,而且订讹有功。他所用原本《北堂书钞》、宋本《意林》,均显示出远较易见后刻版本的特殊意义来。这也是方本、严本相形见继之所在。比如,他以原本《北堂书钞》辑肤,所得比方本要多得多,也比严本有较多增入。再比如,他以宋本《意林》为依据,就较好地解决了《傅子》文与杨泉《物理论》文的区分问题,而从后刻《意林》很难将二者判属得当。方氏没有做这项工作,故叶氏附录"订讹"列出的"武英殿"本《意林》中的12 条《物理论》文,而误入《傅子》者,方
小说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