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显祖评传》免费阅读!

第三章《牡丹亭》 一、玉茗堂和家庭境况(1/2)

作者:汤显祖评传

    汤显祖的祖居在抚州文昌桥外。至迟当他童年时,城内香捕峰下唐公庙附近就设有他家的学塾。在二十三岁那年除夕,祖居遭受火灾。《吾庐》诗说:"十载居无常。"可能这时家塾逐渐改成住所。后来赫赫有名的玉茗堂由此而草创。

    玉茗作为堂名最早见于《紫钗记》第一出《西江月》:"点缀红泉旧本,标题玉茗新词。"《紫钗记》作于万历十五年前后,如果这两句词当初就有,那末玉茗原来只是故乡风物的象征,如同红泉馆一样。万历二十年,他写了一首诗《岭外初归,读王恒叔点苍山寄示五岳游,欣然成韵》。诗说:"临川小筑寄香楠",至少玉茗堂的名号,那时并未启用。《紫钗记》第一出的两句词,如果出于万历二十三年写作此剧《题词》时所修订,那就和这篇《题词》所用的署名清远道人一样含有退隐的意向了。

    玉茗得名于宋代抚州州官衙门东院的一株白山茶花。诗人黄庭坚的《白山茶赋》说:"盖将与日月争光,何苦与洛阳争价。惟是当时而见尊,处于瑶台玉挥之前;是以闭藏而无闷,淡然于于风枯柳之下。"南宋景定元年(1262)州官家坤翁的《玉茗亭记》说:"或曰琼花与此花媲美。彼处康庄,有闻于世;此居逻远,人遂忘之,若有所歉。是不然。琼花困于采掇,根非其故。此花退然自安,至今无恙。动者之乐,仁者之寿,所成孰多,必有能权之者矣。"三个世纪后,汤显祖弃官南归,在扬州写的《琼花观二十韵》说:"但道芜城争艳逸,安知隋苑即披离??四海一株今玉茗,归休长此忆琼姬。"立意分明出自《玉茗亭记》。高洁的黄心绿蕊的玉茗花在作者心目中变成故乡和退隐的象征。清远(楼)和玉茗(堂)与其说是具体建筑物的名称,不如说是主人借以言志抒情的手段。

    遂昌弃官回来之后新买一所旧宅,恰好和家塾连成一片。这才奠定后来玉茗堂的格局,成为它主人常用的名号。整个家园占地约五市亩,大体成矩形,每边60 米左右。

    从此之后,他的弟弟们留居祖宅,汤显祖则定居在城内。

    玉茗堂既是家园的总称,又是其中一个具体的厅堂名。为避免误会,这里不用邸宅字样,而用家园一词。中国古代的南方住宅大部由家和园两部分组成。园子往往比住房大。

    汤显祖诗文集中提到的城内住宅有玉茗堂、清远楼、金柅阁、芙蓉西馆四处。《家谱》卷首附有康熙年间的《抚郡汤氏廨宇规模记》,除以上四处外,还有兰省堂、寒光堂、毓霭澄华馆,四梦台。《抚州府志》还加上一座揽秀楼。

    有两点要注意。

    (一)住宅在主人退隐后经过十来年的扩充和修建,不是一次设计,全部落成,然后迁入新居。汤显祖本人和其它方面的记载都可以为此作证。

    (二)康熙年间所记的汤家规模并不都是汤显祖生前的住宅。他的第三个儿子开远曾任南直隶按察司副使监(今安徽省)安庐二郡军,正四品。《明史》有传。比他的父亲阔气得多。兰省堂的命名和监军职务有关。寒光堂是开远的堂名,他的奏疏集即以此为名。至少这两者不是汤显祖时的旧物。以常情而论,后来的建筑物可能不止于此。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说:"所居玉茗堂,文史狼藉,宾朋杂坐。鸡埘豕圈,接迹庭户。"这段记载来源于许重熙。此人在他的老师汤显祖去世前一年,曾千里迢迢前往江西晋谒。可能有所夸张,但离开事实不会太远。明代文人喜欢给家中的亭台楼阁加上美名,然后吟诗作赋写文章,应酬唱和,有的达几十以至上百首之多。汤氏诗文集篇目繁富,这样的诗文可一首也没有。

    他的诗提及玉茗堂的很多,除了那口池塘、其中的金鱼、荷花和园中的杨柳、芙蓉等一般景色外,没有假山或园林布置的描写。

    他的诗《平昌齐发弟子数人从师吴越,里居稍有来问者二首》说:"今朝得见柴桑叟,落日寒园自荷锄。"《扫除瓦砾成堆,偶望达官家二首》说:"偶然开扫到池林,瓦砾堆高一丈深"。

    另外一首诗《见故时书画狼藉,惜之》说:"牡丹赋作官厨镇,蕉雪图支漆竹门。自是一时珍重意,落花倚草更谁论。"看来牡丹赋、蕉雪图可能是《牡丹亭》传奇的草稿。他的诗《见改窜牡丹词者失笑》就以王维的雪中芭蕉图比喻《牡丹亭》。这些诗都可以为钱谦益的记载作旁证。

    杨恩寿的《词余丛话》卷
小说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