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天皇传》免费阅读!

第二章 十六岁初掌朝政(1/2)

作者:明治天皇传

    1. 密谋废幕府

    日本的历史以此为界,朝着相反的方向流去。

    幕府看出了京都态度强硬的背景,作为报复,把尊王攘夷的重要人物古田松阴和桥本左内等人,判处了死刑。井伊阁老被刺身亡。

    自此以后的日本,一直到维新成功,十年左右都处在反复的动荡之中。

    堀田正睦进京请示批准条约的安政五年,皇子祐宫虚龄七岁。人渐渐长大,开始懂得一些事情。陆陆续续听到有人杀人或者被杀;抓人或者被抓。

    为了调整王室与幕府的关系,朝廷决定将皇女和宫下嫁给将军家茂。和宫是天皇的妹妹,即是祐宫的姑姑。她本来不情愿这门婚事,还非得下嫁不可,实在可怜。女人谈起这事直流泪,祐宫也感到悲哀,觉得心里很是压抑。

    听女人们说,幕府住的关东地区,似乎住着魔鬼或者毒蛇,简直可怕极了。

    还有,什么美国佬呀、英国人呀,这些家伙都有些吓人。他不明白,为什么要允许他们进来呢?

    祐宫已是生活在列强向世界各地寻找新的殖民地、掠夺弱小国家的财富、实行炮舰外交的国际环境中了。国内则王室赢弱,诸侯并起;长期的幕府**,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围绕开放国门和尊王倒幕,派系制间互相杀伐。

    现状再也不能继续维持下去了,维新改革已成为历史的必然。

    孝明天皇面对如此巨大的国际国内压力,维持现状固然回天无术,改革开放又力不从心。他不得不将未来的希望,寄托于惟一的儿子身上。为了使小皇子尽快成才,有必要实施强化教育。在与世隔绝的深宫大院里,祐宫拥有最良好的教育设施。他受的教育极为严格,孝明天皇亲自担任“和歌”教师,这是宫延内最重要的必修课。母亲中山庆子指导习字。汉籍课程由一流的汉学家讲授。此外还得学习帝王之术。

    不幸的是,生父孝明天皇其寿不永,1866年12月,在内忧外患夹击之下一命归西。死时正是36岁的青壮年纪,这样一来,千钧重担就落到了这个不满16岁的孩子肩上了。

    按照古规,先帝驾崩后,应立即举行践祚之礼。自此,事实上开始了新帝的治世;过一段时间再举行盛大的即位大典,才正式告知万民的。

    年轻的睦仁,长得身材魁梧、相貌堂堂、聪明智慧、气质不凡。但不过毕竟年轻缺乏治国经验,事事必须听从外公和重臣们的指教。也依靠地位不很高,但思想倾向改革的一批朝臣。如今周围环境和历史使命迫使他早熟。不得不去了解世界大势,接近西学。在外公中山忠能等长辈的辅弼之下迅速成长起来。

    这段时期,他接受了严格的武士教育。新田村八、山冈铁太郎等武术名家,教他学习剑术、马术、角斗术。把他由文弱书生,改变成崇尚武功、好勇狠斗的武士。文的方面也大有进展。元田永孚等大儒学家,给他讲授封建伦理道德,学习吟诗作歌。这就使他一辈子喝着法兰西陈葡萄酒,用中国产的毛笔,写下了数千首日本古体诗。为了增长国际知识,他学习德语、法国的政治典章和德国的法律。还系统地了解欧美资产阶级国家的统治经验,研究各国的执政经世之术。

    新皇一上台,就处心积虑锐意改革。具有改革思想的朝臣,也需要把年轻的天皇树立起来,提高他的威望,使其成为一面旗帜。

    他的第一步计划,就是铲除幕府势力,重建皇权统治。他的母亲中山庆子,从小生活在一个备受德川幕府打击的贵族家庭。她以前曾经极力鼓动丈夫孝明天皇,从德川幕府手中夺回朝政权力。可惜孝明天皇壮志未酬身先死,重任自然落在了睦仁身上。

    当时众朝臣中,政治见解并不一致。诸侯和臣民也分成两派。因此讨幕如何进行,是颇费踌躇的事;弄得不好,会适得其反。经过一番分析,决定将坚定的反幕派力量暗中串联起来。明治天皇密命岩仓具视等心腹,起草一份废除幕府制度的诏书。勒令德川庆喜辞官交出政权,以恢复天皇掌权的国家体制。幕府如果抗拒,不惜刀兵相见。

    讨幕的密敕,起初预定下达到三个最可靠的藩:萨摩、长州和安艺。

    萨摩藩和长州藩,长期受到幕府的压制打击,参加反幕最为积极坚定。但在即将下达密敕之际,岩仓等人提出,安艺藩反幕态度不够明朗。恐怕有些不稳,作为密谋伙伴不太放心,故将其排除了。

    10月14日,经正亲町三条实爱之手,把声讨德川庆喜的密敕,交给了萨摩藩的大久保利通、长州藩的广泽兵助。

    同时,在讨幕密敕之外,还下达了诛杀京都守护职松平容保(他是会津藩藩主)、所司代松平定敬(桑名藩藩主)的诏书。其文如下:

    会津宰相、桑名中将二人,久在幕贼辇下,助贼为虐,罪不容赦。据此,务必迅速诛戮。

    松平容保和松平定敬,都是美浓高须城主的儿子(第六子和第七子),各自到会津和桑名来当养子的。这时容保在京都担任守护职,定敬担任警卫和政务官吏。这两兄弟因为管着京都的警备,所以被革新派看作是死对头。松平容保以前勤王之志甚笃,是深受先皇信赖之人。现在如果得在被当作逆贼,定然会对世事变化无常感到茫然不解吧。政治斗争就是这样的无情!

    萨摩藩和长州藩接到密敕,认真贯彻讨幕的强硬方针。他们憎恶幕府,除彻底打倒之外,别无办法。另有一些藩持稳健态度,比如土佐藩,赞成改革,但主张让幕府自愿将大政奉还天皇。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倒幕,有些人也许出于随大流,不肯落在时代的后面。

    土左藩主山内容堂是个高阳酒徒,外号鲸海醉侯。他本人对幕府就寄予好意,并不想彻底排除,或者将其置于死地。只是从时事的流向和人心的归趋来看,幕府那种独裁**手段,再也难以继续下去了。

    倒幕阵线的内部,两种方针各行其是。

    还在9月7日,土佐藩的后藤像二郎到了京都。专门联络萨摩藩的小松带刀、西乡隆盛,商量向幕府提出一份大政奉还的建议书。

    但小松和西乡表态说,事到如今已不是用和平手段解决问题的时候。在这一点上,萨摩藩的态度非常坚决。这个藩痛恨幕府,好斗之风又极盛。

    实际上,萨摩人已经在做进军京都的准备。后藤提出,希望态度能够缓和些。小松和西乡说道:

    “不。这是本藩的方针,所以要进兵。但我们不反对贵藩按您的独立思考,推行和平奉还的建议。”

    道不同,不相谋。萨、土友谊由此就断了。

    小松带刀在萨摩人当中人品温厚,觉得土佐藩的意见也可以考虑。但从萨摩全体来说,是由西乡、大久保等强硬派主导。部分人的看法,并未达到修改本藩方针的程度。只是通告,对土佐提出的建议书不表示异议。

    土佐藩以藩主山内容堂的名义,10月3日提出了建议书。

    继山内容堂之后,安艺藩主浅野茂长业提出了同样内容的建议书。

    不论强硬派或温和派,大政奉还原则上已成了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任何力量都不可能阻止它。

    幕府方面又是怎样想的呢?

    天皇亲政,原本合乎大义伦理,可谓名正言顺。不过德川家族控制的幕府,已经历时260年。它那一整套机构,一直在行使着统治功能。一旦突然原封不动地移交给王室,它还能正常运转吗?全国能够没有混乱、没有纷争吗?

    比方说,过去在幕府搞行政事务的一批能员干吏,另外到哪儿去找呢?

    尽管大政奉还这个词儿,已成为时代的流行语,人人挂在嘴巴上。但它意味着什么,细想起来却无人说得清楚。大家只是觉得,本来由天皇主持的政务,被幕府那帮武士集体抢夺过去,真不像话,因此必须还回来。

    大政奉还之后,日本该实行什么样的政治才好,也无人回答得出。

    有人说,大政奉还后,应该返回到神武天皇时代去。

    真是开玩笑。神武天皇只不过是神话中的开国之君。那时实行的是什么政治?没有人见过,古书上也没有记载。让人们复古到把头发梳成角子,身带长剑;遇到不服从的人就把人家征服。那算什么政治?

    另有一种高论,认为应该回复到五百多年前的建武中兴时期去。可是现在与建武时代大不相同。国家的规模变了,社会结构、生产方式也有差异。若让政治回到那个古老的模式,简直就好比让成年人变回儿童一样。

    于是,幕府心安理得起来。你们不是要奉还政权吗?好,就返回给你;你们能管得了吗?

    日本政治,近七百年来都是由武士阶层掌管。武士都是玩政治、玩军事的行家里手。把政权返回给了那些衣冠束带,只谙熟踢球、作歌的朝臣们,能干得好吗?就好像一个顽皮孩子吵着要新鲜玩具,买回来给他,又不会玩;甚至弄坏了只好扔掉,岂不落个不欢的结果。

    以德川庆喜为首的幕府一伙人,就是这样考虑问题的。他们把事态看得未免过分简单。心想干脆走走过场,表个态同意奉还,倒可落得个好名声。就像把一辆运货汽车,交给一个不会开汽车的人,他敢接受吗?在他手中汽车反倒成了无用之物,成了一个包袱。最后还得乖乖地原物璧还。

    2. 假戏演成真

    恰好10月3日,土佐藩提出了一个建议书。十天以后的13日,各藩的代表被召集到庆喜的驻地二条城,给他们传阅一份咨询方案。简要内容如下:

    自从朝廷将政权交给德川家以来,已二百余年了。至于其间利弊得失,世人自有评说。此际顺应潮流,愿将大政奉还皇室治理,可期日本将成为与海外各国并立之强国。如对此方案有持异议者,可直言坦陈,无须顾虑云云……

    与其说是咨询,不如说是在鼓励大家“持异议”,当面发表拥幕宣言,或者歌功颂德一番。

    那天参加集会的,是全国重要藩的代表,共约40名。代表们沉默了半晌,大部分以事关重大,须向自己的藩主报告为由,陆续退出了会议。

    最后没走的剩下六个人。他们是萨摩藩的小松带刀,安艺藩的辻将曹,土佐藩的后藤象二郎、福冈藤次,备前藩的牧野权六郎,以及宇和岛藩的都筑庄臧。

    将军要亲自面见这六个人。

    幕府时代,将军的权威非同一般。大权在握,简直就和天皇一样,轻易是见不到的神秘人物。只要能受到他的接见,也是全族人的荣誉,足可子子孙孙传颂下去。

    现在将军传下口谕,首先由前四名代表一同谒见;后二名分别谒见。

    只见庆喜将军坐在高台上,低头对四个人说:

    “再往前一点儿,再往前一点儿。”

    四个人跪在地上,又用膝盖蹭了蹭,在距离三尺左右的地方,行了叩拜大礼。庆喜身旁跟随的警卫官吏松平定敬(也是桑名藩主),发现这四个人战战兢兢。从他们的额头和脖子上,不停地渗出汗水来。的确,后藤象二郎在土佐不过是年俸150石的下级武士,按级别地位是轻易到不了将军面前的。所以诚惶诚恐受宠若惊,连手足都不知该往哪儿放。不管将军说好说歹,他们只会连连点头,一迭声说“谢谢”,或者说“您圣明,好得很”。

    这六个人,并非有什么意见才留下来。只因他们是这出“大政奉还”闹剧的编剧兼主要演员。他们提出了建议书,满以为只要形式上见见面,一切都会顺顺利利地水到渠成了。

    出乎意外,庆喜将军的表态似乎过于简单明了——同意奉还大政。这使小松带刀、辻将曹、后藤象二郎、福冈藤次等人,反而有些扫兴。他们担心,这种态度的背后,是不是隐藏着什么?据说轻易许诺,往往靠不住的;他真正愿意实行吗?

    四人多了个心眼儿,就滞留在城里静观其变。

    庆喜并没有说谎。次日(10月14日)他把高家的大泽右京大夫基寿叫来,让他起草大权归还王室的奏折。

    这样,从现政权主宰者的口中,正式表明了物归原主的意思。

    于是,小松带刀、辻将曹、后藤象二郎、福冈藤次四人,自动找到了摄政二条齐敬的府邸,强烈要求尽快批准庆喜的奏折。摄政齐敬的态度暧昧,不肯马上表态。搪塞着说:此乃国家大事,不可草率决定。须与有关各方面商量之后,才能好办。

    小松带刀摆出一副打架的姿态说:

    “正是因为天皇年少,才委托殿下代为摄政的。你这么拖泥带水的咋行!”

    摄政说道:

    “不,我和武士不同,不会剖腹。你们犯了错误剖腹自杀一了百了。我不可能这样做。所以为了不犯错误,必须慎重审议。”

    小松带刀更火了:

    “眼下不是说这种从容不迫的话的时候了。随时全国都可能闹大乱子。就是殿下去晋见皇帝的半途中,也说不定会碰上什么蛮横人砍杀过来呢。”

    摄政的脸
小说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