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尔盖茨》免费阅读!

第一章 计算机魔方(1/2)

作者:比尔盖茨

    引言

    1996年,美国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再次夺得《福布斯》杂志个人财富排名的桂冠。他的个人资产达到185亿美元。他的好友、同他一起创建微软公司的保罗·艾伦则为75亿美元,名列第三。

    这一年,比尔·盖茨41岁,保罗·艾伦43岁。

    10年前,即1986年,比尔·盖茨便已拥有10亿美元的财富,在《福布斯》杂志公布的美国400富翁排序中,名列第29位。当时他31岁。

    而再早11年,即1975年,当比尔·盖茨20岁的时候,他同保罗·艾伦一起创建了微软公司。当时他们几乎两手空空,公司再没有第三个成员。他们自己也还只是客居在阿尔伯克基市的微型仪器遥测系统公司,为该公司生产的阿尔塔计算机开发BASIC语言。

    现在,比尔·盖茨已经是成功者的共名。如果有谁在某一方面力克群雄,在短时间内获得巨大成功,人们就会说他是那个方面的比尔·盖茨。而“微软”二字也像一泓清水,静静地、但是却势不可挡地进入了世界各个角落人们的生活。全世界上亿台计算机在使用着微软公司的软件。所谓“微软”(Mi-crosoft),就是“微型计算机”( microcomputer)和“软件”(software)这两个词的合写,它使人觉得新颖、谦和、亲切、温暖,而且富有文化内涵。

    比尔·盖茨何许人也?他如此年轻就享誉全球,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靠的究竟是什么?

    他曾经说过:“人类的许多进步之所以产生,多半是由于某人发明了某种什么更好的、更有力的工具。”

    他就是靠他的计算机软件征服了世界,推进了人类的又一次信息革命。

    所以,人们称他是软件世界的天才、皇帝,是计算机革命的点火人,甚至说他是电脑帝国的拿破仑、信息时代的福特。

    他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世界首富,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靠软件而获得上百亿财产的真正大能人。

    他致富靠的是杰出的智力、全新的观念、敏锐的思维和辛勤的劳动,当然也靠得天独厚的机遇。

    他自己则说:“人们常常要我解释微软的成功。他们想知道我们的公司从两个人、小本经营发展到一家拥有17000名雇员和年销售额超过60亿美元的秘密。当然,不会有一个简单的答案,但运气是一个因素,然而我想最重要的因素还是我们最初的远见。”

    他还有一种对于成功至关重要的品性:始终不渝地追求卓越,而且不怕冒险。

    当然,他对事业的献身精神也是超乎寻常的。

    1. 喜欢摇晃的老三

    1955年10月28日晚上9点刚过,在位于美国西北角太平洋岸边的华盛顿州,在风景如画的西雅图市,一位后来名扬世界的计算机天才呱呱坠地。

    他就是比尔·盖茨。

    西雅图虽然算不上是一座很大的城市,它的人口只有60万,但是在美国西北部太平洋海岸,却没有第二座城市能够同它的规模相比。同美国其他大城市一样,这里同样是高楼林立,豪华商店鳞次栉比。在它的码头上,停泊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轮船,汽笛声高唱低吟,不绝于耳。这里的气候湿润宜人,远近的楼宇,常常隐现在云雾之中,影影绰绰,难露真容;所以这座城市又有“梦幻之城”的美称。城里城外,到处草木繁茂,一片苍翠。天气晴朗时,这里的能见度很高;极目四望,可以看见城外大片大片的森林,浩浩森森的海水,明珠一般的华盛顿湖,以及远方蓝天之下白雪皑皑的山峦。

    西雅图还是一座文化发达、现代化程度很高的城市,那里有全球闻名的“空中明星”波音公司及其他一些航空公司,有著名的华盛顿大学,有西雅图研究中心。

    后来,这座城市又由于比尔·盖茨而锦上添花,成了“微软帝国”的摇篮。

    比尔·盖茨的父亲威廉·亨利·盖茨第二,又称小比尔·盖茨,是个身材魁梧、喜欢运动、性格拘谨、不太健谈的人。1943年他高中毕业后应征入伍,过了两年,他又进入了乔治亚州本宁堡军官培训学校。1946年退役,然后到华盛顿大学法律系念书。在那里,通过朋友的介绍,他同玛丽·马克斯韦尔相识。小比尔的老家在离西雅图不远的布雷默顿。

    他的父亲经营家具店,家里并不富有,社会地位也远远算不上显赫。1950年,小比尔·盖茨从华盛顿大学毕业回到老家,作助理辩护律师。过了两年,玛丽也毕业了。他们不久就结了婚,并且把家从布雷默顿迁到西雅图。玛丽到一所学校作教师,盖茨进了一家私人律师事务所。

    玛丽于1929年出生在西雅图市一个名门世家,她的祖父马克斯韦尔曾作过华盛顿州南本德市的市长和州议会议员。1906年,他举家迁往西雅图,在那里创建了美国城市银行。这座银行不久就成了全国知名银行。

    玛丽的父亲詹姆斯·威拉德·马克斯韦尔在华盛顿大学毕业后,就在父亲的银行里作信差。他好交际,喜欢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后来,他成了美国九大银行之一的太平洋国民银行的副总裁,当然也是声名赫赫的大银行家,拥有巨大的财富。玛丽的母亲是父亲上大学时认识的,她性格活泼,喜欢体育运动,曾是学生中的佼佼者。玛丽的祖父给儿女们留下了大笔财富,但是这个家庭却鄙视穷奢极欲的生活方式,不喜欢炫耀财富和地位。后代们都遵循祖父的传统,过着简朴的生活,崇尚良好的教育。这个优良的传统也被玛丽继承下来。

    1954年,玛丽生了一个女儿克里斯蒂,第二年,威廉·亨利·盖茨第三,也即比尔·盖茨诞生了,父母叫他“老三”。过了几年,当比尔·盖茨9岁的时候,他有了一个妹妹莉比。

    盖茨一家过着融融乐乐的日子,彼此相处十分亲密和睦。比尔·盖茨的父亲从来就是一个进取心很强,有远大抱负的人。他稳重老成,德高望重,在法律界口碑极好。他作过华盛顿州律师协会主席,还出任过全美律师联合委员会主席。比尔·盖茨的母亲玛丽则“一直是这个家的中心人物和驱动力”。她性格温和,举止典雅,处事却不乏果断利落。

    比尔·盖茨出生后,她就不再去学校教书,而留在家里照顾孩子。不过她对社会工作依然怀有极大的兴趣,过了些日子,她作了社区服务人员,去西雅图历史和发展博物馆作义务讲解员,常去各地方学校为学生们讲解本地文化和历史。同在教育界一样,她在社交界也享有极高的声誉。

    盖茨家有一个传统:全家在一起用餐时,也就是一次讨论会。他们喜欢在饭桌上谈论各种各样感兴趣的问题,其中主要是他们各自的活动和经历。后来,孩子们长大些了,也常常谈论有关他们今后工作的事情。

    比尔·盖茨回忆说:“我家的生活非常丰富多彩,我们可以在家中学到许多东西。大家最喜欢的事情是读书、聊天和作各种游戏。”

    比尔·盖茨从小好动,精力旺盛,据说在婴儿时期就喜欢让摇篮有节奏地摇晃。长大些后,他又在一匹玩具木马上体验到了摇晃的快乐。

    这个独特的癖好他一直保持到现在,以至于传染给了他的微软公司——

    后来公司的经理们在开会时,一大群人坐在靠椅上一边讨论一边同总裁一起摇摇晃晃,这已成了微软公司特有的一种景观。

    2. 《世界图书百科全书》

    应当说,从孩提时代起,比尔·盖茨就生活在一个富有文化气息的环境中。在他三四岁时,玛丽去为学生作讲解总是把他带在身边。玛丽在学校里讲本地历史和文化时,小小的比尔·盖茨就坐在前面的桌旁,两眼死死盯着母亲,聚精会神地听讲,经常得到母亲的赞赏。他性格好动,但是喜欢思考,酷爱读书。他的课余时间几乎都花在了阅读上。他读的书也不是一般儿童喜欢的连环画、童话故事之类,而是供成人阅读的各种作品。他的父亲有许多藏书,他可以一连几个小时独自呆在书房里翻看。描写人猿泰山、火星人等等的幻想作品最先引起他的兴趣。这些书描写的世界非常广大,远远超过了他平日的活动范围。他发现通过书房里那一架架五花八门的书籍,可以毫不费力地进入一个无边无际的想象天地。就在这个让他尽情驰骋的天地中,他的心智早早地得到了开发。

    到8岁时,他的好奇心更加强烈了。他发现家里有一部图文并茂的《世界图书百科全书》,讲的都是现实世界上的各种事情。这可不是火 星人啦,人猿泰山啦,那一类虚构的故事,而是一个真实的世界。这部书正好能回答他久存于心的种种疑问,他一下子就喜欢上了,开始逐字逐句阅读起来。他说:“我小时候特别喜爱家中1960年版的《世界图书百科全书》。……我8岁时开始读第一卷,并决心把每一卷都读完。如果关于16世纪的按顺序排列的全部文章或所有关于医药的文章不那么难读的话,我可能会读得更多。相反,我读了 ‘无毒蛇’,然后是‘印第 安纳州的加里城’和 ‘气体’。”小小年纪就满怀热情地大量地阅读,这在同龄儿童中是十分罕见的。

    幼时的比尔·盖茨从《世界图书百科全书》中获取了大量的知识,同时也发现了这种百科全书的不足之处。他说,“笨重的书卷里仅包含文本和插图。它能够说明爱迪生的留声机外观怎样,却不能让我听听它刺耳的声音。它有毛虫变成蝴蝶的照片,却没有图像将这一变化栩栩如生地呈现出来。如果它能就我所读的内容进行测验,或它的信息能够与时代同步,那真是锦上添花。当然,那时我并没有意识到它的这些缺点。

    尽管如此,我还是很喜欢这部百科全书,并坚持读了5年,一直读到上中学。”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还在儿童时代,在阅读这部卷帙浩繁的百科全书之后,他就产生了一个想法:将文本和图片同声音和动画结合起来。

    这个想法在三十年后终于成为现实——他的微软公司编制的Encarta软件就做在一张小小的光盘上,第一版就收有26000个词条,900万字的文本,还包括总共8小时的声音,7000帧照片,800幅地图,250张图表和表格,100多张动画和视频录像。你把这张光盘放进一台多媒体家用电脑,就可以图文声并茂地享用这部非凡的百科全书。你不仅能看见千奇百怪的乐器形状,而且顷刻就可以听见演奏这种乐器的声音;你还能聆听包括比尔·盖茨本人在内的不少世界名人的讲话片断,能听见世界上百种主要语言常用语的发音,各流派的爵士乐。当然,你还能看见野兽的跳跃、毛虫的蠕动、花儿的开放过程。你可以展开人类几十万年历史的长卷,一目了然地阅览历史上同一时期人类社会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这部光盘百科全书还可以以动画的方式,告诉你历史上各大战役的进程、激光唱机的工作原理、光色的本质等;而且它实现了比尔·盖茨当年的想法,可以对你的知识以多种有趣的方式进行测验,如果你选择答案正确,它就可能让你听一声悦耳的鸟叫、一节雄壮的音乐,或向你展开一个新的画面、打开一间新的密室,让你继续回答下一个问题;你还可以在这张光盘上欣赏到世界风光和名画,如果你想画一幅简单的风景画,它也能使你得到满足……这张小小的光盘重量不到20克,储存的内容却远远超过了多卷大部头百科全书。

    比尔·盖茨从小喜欢读书,读的又是令他入迷、对他的心智大有启发的好书,这对他今后的观念、气质和知识结构的形成无疑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再晚些时候,比尔·盖茨又一头扎进富兰克林、罗斯福、拿破仑、爱迪生等大名鼎鼎的科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的传记中。他说他读这些历史伟人的传记是为了理解他们如何思考。后来他也读文学作品,他最喜欢而且印象最深的两本书是《麦田里的守望者》和《各自的和平》。他还读科学著作和商贸书籍。他在艺术方面看不出有特别的才干,他自己还说对哲学也没有兴趣。不过,在学校举行的才能倾向测试中,他的数学却获得了满分。比尔·盖茨的记忆力在学生时期就有惊人的表现,他能在戏剧演出中轻松地背出长达几页的独白。

    3. 做荒坡上的橡树

    比尔·盖茨内心里有一个丰富的世界,他从读书中吸取了大量精神财富,他的行为也自然与他的同龄人有所不同,小小年纪就表现出非凡的思想。

    他的小学同学卡尔·爱德蒙说:“即使在当时,他也是一个行为古怪、与众不同的人”。爱德蒙记得比尔·盖茨曾对他说过:“我宁肯做荒坡上的橡树,也不愿做绿野中的小草——小草千人一面,毫无个性;橡树伟岸挺拔,昂首天穹。”他在日记中曾对人生做了这样的比喻:“也许,人生就是一场熊熊大火,一个人能做也必须去做的,就是竭尽全力在这场 ‘大火’中抢救点东西出来。”他当时的抱负和进取精神由此可 见一斑。爱德蒙回忆道:“比尔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做到完美无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他总要做得超过所有人,力求尽善尽美。”“学校的一切功课和老师布置的全部作业,无论是演奏乐器还是写作文,他都会全力以赴去完成。”据说有一次老师布置了一个作业,要同学们写一篇作文,谈谈人体的特殊作用。规定的篇幅只是四五页,比尔·盖茨一气写了30多页。下一次,老师要求大家写一篇20页以内的短故事,比尔·盖茨竟然写出一篇洋洋洒洒超过百页的长文,令老师和同学目瞪口呆。

    有一年夏天,学校举行为期一周的50英里徒步行军。比尔·盖茨的父母鼓励他积极参加——他们总是让比尔·盖茨多参加集体活动,使他有更多的机会同孩子们接触,从中学习与人相处的经验,在生活中得到各种锻炼。那一次,比尔·盖茨穿了一双不太合脚的新筒靴。结果第一天走完8英里后,他的脚后跟就擦破了皮,脚趾上也磨出了不少水泡。

    第二天,他的脚已经开始红肿,裂口里流出鲜血。老师劝他不必再继续行军,但这不合比尔·盖茨的脾气。第三天,他仍坚持前行,爬山涉水,一直到下午4点钟到达中途的检查站。他虽然坚决要求继续前进,但实际上已经无法再往前走了。大家只好通知他母亲来说服他回家。

    比尔·盖茨从小就喜欢在什么事情上都争个输赢。他的好胜心很强,总渴望获胜,对失败感到痛恨。他做什么事情都要证明自己的能耐。小时候,他常常同姐姐玩拼板游戏,参加家庭体育比赛,或在乡村俱乐部游泳池游泳。他还和同学们一起玩克朗球,打网球,滑水橇。在每一项运动或游泳中,他都一丝不苟,郑重其事,竭尽全力去争取获得胜利。

    据一位以前同比尔·盖茨一起玩过的人说,他很喜欢打克朗球,而且很好胜;他也喜欢打网球,每盘都想赢对方;他滑水橇的时候,也不愿意落在人后。他做什么事情都竭尽全力,从不松懈消极。这家伙有一种非凡的进取心。

    胡德运河旁边有个名叫齐尔罗的地方。那是一个夏季露营地,有许多网球场和12座依水而筑的小木屋。比尔·盖茨一家每年7月都要到这里住上两个礼拜。白天打网球,滑水橇,到树林里野炊,晚上一家人就在小木屋里读书、聊天或作游戏。比尔·盖茨在这里尤其感到惬意。来齐尔罗休闲的大都是当地政治家、企业家、律师等名流。比尔·盖茨与这些人接触,听他们发表各种高论,大长见识、获益匪浅。这些人往往在这里举行有接力赛跑等内容的所谓“奥运会”活动。比尔·盖茨最喜欢一种叫做“夺旗子”的驾船比赛。只要有比尔·盖茨参赛,那么,他所在的队必定取胜。

    比尔·盖茨家里具有一种真正的民主精神,可以说,这个家始终都是他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一直如此。比尔·盖茨的父母都受过良好的教育,对时代的特征有十分明确的把握。他们知道在未来世界获取成功的关键在于智力竞争,对于一个未来的人来说,思维的素质和开阔的眼界比一切都重要,因此极为重视对孩子们的智力和思维素质的培养。他们的远见卓识对比尔·盖茨的成长显然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比尔·盖茨的母亲玛丽对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从比尔·盖茨穿衣服的颜色到每顿饭的菜谱和开饭时间,都安排得井井有条。她这种一丝不苟的办事作风对比尔·盖茨有很深的影响。比尔·盖茨在后来几十年的开创性活动中,继承了母亲作事严密精细的优良传统,这对他后来在事业上的成功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4. 泰勒牧师的小客人

    1966年,比尔·盖茨11岁时,在一项背诵比赛中大获殊荣。

    西雅图大学社区大学公理会教堂德高望重的牧师戴尔·泰勒,向比尔·盖茨所在的班级许诺:如果有人能背诵出《马太福音》第5章到7章的全部内容,他就邀请他们到西雅图的太空尖塔餐厅参加免费聚餐会。太空尖塔餐厅可不是一个寻常的去处。那是西雅图最体面的地方,出入其间的无一不是上流社会的人物。然而,要获得在这家餐厅同泰勒牧师共进晚餐的殊荣,决不是举手之劳的事情。戴尔·泰勒在他几十年的教书生涯中已形成一个惯例,即要求他的学生在每个学年开始都要背诵这几个章节。但这段文字很长而且松散无序,完全不像诗歌那样押韵上口。泰勒说,他还从来没有遇见一个人能够把它们一字不漏地背下来。

    但是,年仅11岁的比尔·盖茨使这位老成持重的牧师大为震惊。他仔细地倾听着比尔·盖茨清越的童音:

    “耶稣看见这许多人,就上了山,既已坐下,门徒到他跟前来,他就开口教训他们,说: ‘虚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哀恸的 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土地。

    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饱足。怜恤人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蒙怜恤。清心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见神。……”接着又一口气背下去:“耶稣讲完了这些话,众人都希奇他的教训;因为他教训他们,正像有权柄的人,不像他们的文士。”

    朗朗有声,一气呵成,没有一个错误。

    泰勒被这孩子惊人的记忆力深深地打动了,他后来回忆说:“只有那天到了他家,我才知道他具有一种特殊的才能,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孩子。我无法想象一个年仅11岁的孩子何以会具有那么高的天赋。……他喜欢接受挑战。尽管太空尖塔的聚会极富诱惑力,但是大多数接受挑战的孩子并没有为此付出代价,只有比尔·盖茨作到了。”

    接着,泰勒就这段文字向比尔·盖茨提出了不少问题,他都作出了圆满的解答。这说明他对文字的内容深有理解,而绝不是机械背诵。

    泰勒不禁问比尔·盖茨:“你是怎么背下这么长的文字的?”

    比尔·盖茨回答得十分简单:“只要我竭尽全力,我就能作成任何我愿意作的事情。”

    在600英尺高的太空尖塔豪华旋转餐厅里,比尔·盖茨同其他31名勉强背完这几节文字的获胜者一道同泰勒牧师共进晚餐。他此时心情复杂。他居高临下地俯看着西雅图充满神秘的夜景,他的思想也似乎升上了一个新的高度。他脑子里产生了一个朦胧的感觉,“我也许要做另一种人,要创造出在另一种高度上直接同上帝交流的另一种语言……”

    5. 初识计算机

    1967年秋天,比尔·盖茨12岁,他进入了西雅图湖滨中学,上7年级。

    这是他父母的一个明智之举。他们看见比尔·盖茨在数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已经远远超过了他的同学,在原来那所学校里继续呆下去,会严重限制他的智力发展。湖滨中学是一所私立预科学校,只招收男生,虽然那里收费之高在西雅图首屈一指,达每学期5000美元,但它的学风和教学质量在当地也是无可匹敌的。当时,这所学校规模不大,仅有300名学生。比尔·盖茨的父母那时当然没有想到他们这个决定有多么重大意义,他们自然也无法知道他们这一举动会在二十多年后对西雅图、美国乃至对全世界产生多大的影响。

    湖滨中学分高低两个学部,7年级和8年级为低学部,9年级到12年级为高学部。在60年代以前,这所学校同美国其他学校一样,管理非常严格,风气十分保守。就连学生每天的着装也有明确规定,学生上学必须穿外套,打领带,穿有鞋帮和扣眼的鞋。到60年代,美国曾掀起一股自由化浪潮,湖滨中学也在这个浪潮中渐渐发生变化,逐渐放松了规章制度,不仅在着装上有所宽松,留长发蓄胡子也不算违反校规了。这样的风气形成之后,学校便表现出一种活力,形成了自由竞争的环境,思想和精神也因此得到大解放。校方的教育思想相当活跃,他们并不把目标定死在为大学输送人才一点上,而更重视发现和培养天才人物。在严格管理的同时,又对在某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学生尽可能提供机会甚至特权,使他们的才智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这些学生受到学校的特别关照,获得了极大的自由活动空间。即使有些活动超出了学校规定的范围,也可以得到特殊的允许。湖滨中学的作法表现了学校领导人全新的开放教育思想和独特的胆识,他们也因此得到了回报——在后来的几十年中,这个学校毕业的学生许多人都成了社会的栋梁之才。如今它已经享誉天下,获得了“天才摇篮”的美称。有人曾经这样说过:“在这里,即使最愚笨的孩子也会聪明起来。”

    比尔·盖茨最大的幸运就是进入了湖滨中学,获得了在这个自由天地里充分发展自己的机会。

    可以说,这是他人生中一次决定性的转折。

    1968年秋天,湖滨中学作出一个大胆而明智的超前决定:让学生接触计算机技术。

    当时,美国在许多科学领域都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人造卫星一颗接着一颗发射上天,更有一个历史性的阿波罗登月计划正在实行中。人们被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狂潮席卷,都准备着迎接科学技术新时代的到来。那时,计算机技术还处于发展的初期,按形象的说法,就是还处在这项技术的“石器时化”。就是在美国,它也仅仅刚开始进入工商界,还远没有现在已经普及到家庭的个人计算机,更没有小巧的笔记本式计算机。那时,一台计算机要占去一个大房间,价格则高达数百万美元。

    小小的湖滨中学当时能到哪里去筹措这么一笔巨额资金,购买计算机来供学生操作?它只能向拥有计算机的企业租用,按使用时间付费。如果采用这种方式,学校只要有电传打字终端机,就可以通过电话线同企业的计算机联结。为了购买电传打字终端机和解决上机费问题,校长求助于母亲俱乐部。母亲们搞了一次拍卖活动,集资3000美元,使学生们至少在期末前,可以使用附近一台属于通用电气公司的PDP—10型计算机。

    这是当时十分著名的计算机,是由DEC公司 (数字设备公司)生产的。 比尔·盖茨后来评论学校的这个举措时写道:“还在60年代末的西雅图,就让学生使用计
小说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