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特传》免费阅读!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物传记 > 萨特传

第四章 两个世界(1/2)

作者:萨特传

    现在,萨特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热衷于扮演有名的卡尔的乖孙子这一角色了。每当客人们起身告辞,不再可能关注那个小天使时,他便飞快地逃离客厅——那个曾经其乐无穷,现在却越来越显得索然无味的地方。不一会儿,萨特已经忘记了周围的世界,重新回到了书本中的生活。

    当小萨特读完了好几本书后,他有一个重大的发现:书本中的世界和真实的世界不一样。这个发现随着他阅读量的增加被不断证实着。为什么古罗马执政官布吕蒂要把自己的两个儿子全都处死呢?而著名小说家梅里美要让他的一本书的主人公——马弟奥·法勒科纳也做出了同样的坏事,杀死了自己的不义儿子。在书中,似乎这种父杀子的行为十分普遍,以致人们竟都不以为怪。可萨特生活周围却并没有发生过哪怕一次类似的事件呀!尽管外祖父常常与埃米尔舅舅在花园里吵得面红耳赤,可看起来外祖父并不曾想过要打死他的儿子呀。还有,高乃依悲剧中的情人们总是相互亲吻,并彼此许愿要同睡在一张床上。这真是奇怪的风俗!萨特每天不是和母亲分睡在两张小床上吗?

    萨特无法理解书本上的世界,即使是他最爱读的《包法利夫人》也不例外。在幼时的读物中,给萨特留下的印象最深刻的是福楼拜的这部悲剧性小说。萨特在晚年回忆说:“我曾几十次地反复阅读《包法利夫人》的最后几页,最后我竟能整段地背诵下来。”然而尽管翻来覆去地读,萨特仍然无法弄懂一切。那个可怜的查利·包法利医生在妻子死后发现了一些信件,为什么从此就留起了胡子呢?他忧郁地瞥了罗道尔夫一眼,可见他对罗道尔夫是怀有某种敌意的,可为什么他又对后者说“我并不怨你”呢?为什么罗道尔夫会觉得这位丧妻的老实人“很可笑,又有些卑鄙”?最后包法利死了,他是死于悲伤还是疾病呢?萨特苦苦地思索着,却百思不得其解,不过这并不妨碍他读这部小说读得如醉如痴。这种似懂非懂、似是而非的感觉反而增加了故事的魅力。在萨特看来,世界的深奥之处恰恰存在于这样的书中。尽管缺乏必要的成人知识给萨特的阅读造成了不小的障碍,但他乐此不疲,因为尽管不甚其解,福楼拜透过这部不朽名作所透露出的忧思愁绪,所传达的悲观情调,深深地打动了他幼小的心灵。作品中种种人物的形象,意味深长的对话,久久地留在萨特的脑海中。成年后的萨特对此念念不忘,一直试图要对福楼拜的思想和创作动机作一番更深入的探讨。到了1971年,他终于完成了三卷大部头的福楼拜评传——《家中白痴》,从而实现了从小就想弄懂那种种疑问的夙愿。

    读的书越多,萨特就越发现书中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是截然不同的。这种不同一方面固然是因为年幼的萨特还无法全部理解他所读到的东西,另一方面却显示出萨特已经慢慢悟出了某种真理性的东西。他发现真实的世界较为贫乏、虚假,缺乏人情味;而书本中的世界却是如此浪漫、诗意,充满了戏剧性色彩。现实中的人总是彬彬有礼,他们之间的关系持久不变。他们办事稳妥,说话声音洪亮、条理清楚,很少甚至从来不犯错误,即使犯了也是那种千篇一律、微不足道的小冲突,实际上的问题是早已解决了的。而书本上的世界却充满了起伏跌荡,世事变化之快让萨特目不暇接。某一人物会出人意料地不知从哪里冒出来;本来相亲相爱的两个人,后来产生了不和,最终竟导致反目为仇,相互残杀。而幸存者也会因悲痛而日渐憔悴,最终赶到坟墓里去与他刚刚杀死的朋友或情人团聚去了……与一般孩子的感受相反,萨特觉得书本上的世界是那样真实,那样活灵活现,那样强烈地吸引着他;而现实世界的存在却显得有些虚幻迷离,令人难以捕捉又使人大倒胃口。

    每当在书本中遇上了难解之谜,萨特会来到阳台上,像个大人似地来回走动。现在,外祖父一家已从默郭搬到了巴黎,住在靠近巴黎大学的拉丁区的一条小街——勒·高夫街1号7层楼的一套房子里。这是一个不大的阳台,偶尔,踱来踱去的萨特会探出头来,看看那些往返于街道上的行人。仅仅几眼便使萨特禁不住为世间的平庸生活而感叹。他看到,人们都在忙忙碌碌却不知究竟是为了什么而奔走。天空是灰暗的,人们的脸也阴沉得吓人。有时,他好不容易在一个人脸上发现了一点微弱的笑容,但它们仿佛昙花一现,稍纵即逝。街道上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却不可理解地如一潭死水般平寂。萨特不喜欢眼前的图景,为什么他们不能像书本上的人物那样充满了锐气和血性呢?每想到此,萨特便会掉转头,飞快地跑回他的房间,重新进入词语的丛林。那里才有他真心喜欢的人儿、真正感兴趣的生活。日落时分了,萨特却在语言的森林中迷了路。哦,又一个疯人的故事!又有一个鲜活的生命即将被毁灭,这是多么难以忍受的悲痛啊!萨特完全被那个敢爱敢恨的世界迷住了,他激动得浑身战栗,嘴里发出一些连他自己也不明白的莫名其妙的声音。忽然,灯被打开了,母亲高大的身形出现在眼前,她不禁失声叫道:

    “我可怜的孩子,你怎么在瞪着眼一个人吵架呀!”多么扫兴!萨特不情愿地从另一个世界回过神来,跳下床,嘴里叽里呱啦地乱叫着跑向餐厅,回到他那一成不变的平庸的家庭生活中。

    其时,西方世界正进入了最沉闷、最晦色的阶段,塔莱朗曾讥讽地称之为“生活的温馨”。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富足,精神世界却渐趋贫乏。生活中健康向上、积极奋进的风气几乎丧失殆尽,而代之以无聊、颓废和无病呻吟。萨特讨厌真实的世界,事实上是他不愿接受那种平淡而褪色的人生,那种空乏且虚伪的人性的反映。而在书本的世界里,他却可以感受到另一种“人性”——它有时是恶的,但更多的时候是善的,更重要的是,它是真实的。这种人性的内涵如此丰富,表现如此富有激情,使人生总带有悲剧或喜剧色彩,以致萨特久久沉溺于其中而不愿回到现实中来。在童年时期所感受到的对现实的不满,使萨特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缺乏现实感,希望与周围世界隔离而固守自己的个人世界。尽管不断地感受到自己的主观意念与社会现实的不一致,他却不愿调整自我,而选择了做个游离于社会现实之外的人,对社会、他人、责任、义务等抱无动于衷的态度。为了保
小说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