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因评传》免费阅读!

四、著述(2/2)

作者:刘因评传

(此句文渊阁影印本无,该本亦未收入附录二卷,想是抄时删),合成三十卷,至正中,官为刊行,即今所传之本。

    此说与元至正九年刊行刘因文集皇帝圣旨中所云"今抄录诗文附录共三十卷"之语正相吻合。据此可知,四库本所据之底本就是元至正本。该书正文之分卷与蒋如苹本。三贤集本虽不同(一作二十八卷,一作十卷,一作四卷),但所收篇 目基本一致。由此可知,它们当出自同一底本,即元至正本。七为《畿辅丛书》本(一函四册十二卷)。清光绪十一年(1885)王灏编。王灏在《静修集跋》中称:"今四库秘本不可得见,方刊本。三贤集本,鱼鲁亥豕,不可卒读。谨正其讹谬,厘为十二卷,不可知者缺之。先生著述,多就湮没,诗文之存者,仅有此集。"文中的"其"字指代不明,到底以什么作底本没说清楚。但从其所收的篇目看,除缺词三十三首外,与四库本。三贤集本。蒋如苹本基本一致。由此可知,尽管分卷有所不同,但其最初的祖本当也是元至正本。

    《畿辅丛书》曾经过王树枬等名家之手的整理,校勘较精。《畿》本《静修集》曾与其他版本及《元文类》、《元诗选》、《古文正集》以及一些史书。文集相校勘,改正了不少讹误。民国时期的《丛书集成初编》铅字本,即以此为底本。

    综上所述,《静修文集》流传至今各书,源于两个底本:一为至顺庚午本,一为至正九年本。至正本在流传中,分卷变化较大,《绣谷亭书录》说:永乐二十一年重刊元本,成化己亥蜀再刻,已改编卷帙。至弘治乙丑所刻,又加编次,全非旧文矣。①四库本分为二十八卷;与"皇帝圣旨"中所说相吻合,当是元至正九年本的原型。从"遗诗"、"遗文"、"拾遗"、"续集"这些说法看,它大体是按篇目收集的先后编次的。后人重刻时,以己意按体裁归类,所分卷次遂有不同。

    四库本计收有散文一百一十五篇,诗八百七十五首,词三十三首,赋三篇。蒋如苹本、三贤集本。馈辅本与之大体相近。唯四部丛刊本因系据元至顺本影印,时代虽古,但缺佚较多。与四库本相较,散文缺二十五篇,诗缺一百○九首,赋三篇全缺(四库本中的拾遗七卷和续集三卷全缺,其他所缺篇目,基本在四库本的拾遗一至六)。至顺本也许是民间的初刻本,至正本则是收集较全的官方刊本。

    由此亦可知,有的学者有关"至顺本未收入对于元蒙有禁忌的文字"的说法也是不够确切的。试想,如果作为民间刻本的至顺本(今四部丛刊影印本)因对于元蒙有禁忌而不收的文字,至正官刊本倒收了,岂不于理难通?而且,事实上也并非如此。四部本(即至顺本)未收入的那些诗文,从写作年代看,大部分是刘因早年的作品,如《希圣解》(1267)、《吊荆轲文》 (1266)、《横翠楼赋》(1266)、《宣化堂己》(1270)等;诗如《呈保定诸公)、《匏瓜亭》等虽未署年代,但从其内容亦可知是早年作品(详见后文)。这些诗文大部分并不带政治性,谈不到"禁忌"问题。只有少数几篇或可以从这方面理解,但分析起来却有问题。如七古(送王之才赴史馆编修》(四部本缺)有句曰:"辽金邪魅无人诛"(据畿辅本、三贤集本),这大概被看作是"禁忌"文字吧。但查四库本,此句作"辽金二史无人修",其下文是,"略主英臣少颜色。策书未削徒纷纷,当恨天孙借刀尺。"这意思是说,辽金二史尚未修成,令人遗憾。如果像畿辅本那样作"辽金邪魅无人诛",与下文的意思就连不上,勉强连也不成句。再者说,刘因祖辈曾三世仕金,他怎么可能把辽金视为邪魅呢?由此可知,此句四库本较近本真,邪魅云云当系后人妄改(参见本书第223页注)。总之,诸本所收篇目多寡的不同,并不是政治原因造成的。

    除《静修文集》外,刘因的著作还有《小学》、《四书语录》(门生所录),《易系辞说》(病中亲笔),借已佚。

    刘因还选编过一本《四书集义精要》(有时简称《四书精要》)。苏天爵最早谈到这部著作,说:初,未子之于《四书》,凡诸人问答与《集注》有导同者,不及订归于一而卒,或者辑为《四书集义》数万言。先生病其太繁,择为《精要》三十卷。简严粹精,实于《集注》有所发焉。①可知,该书是对朱高《四书集义》的摘要简编本,而不是刘因的著作。所选内容,大部分是关于《四书》的语录,小部分是关于《四书》的书信(文句摘录)。这些内容都见于今本《朱子语类》和《朱文公文集》,唯个别字句小有出入。从选辑的水平看,所选内容的确都是朱嘉比较重要的观点,苏天爵以"简严粹精"四字加以评价,诚为确当。

    古人治学,首重道德。编书刻书,也是首先着眼于对想行为有指导意义,这与今人以获得知识或研究问题为目的颇有不同。加以当时印刷技术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刻印大部头的《语类》、《文集》那样的著作实有困难。由此看来,刘因搞此选本,用心是良苦的,也是有价值的。

    该书未见刻本流传。《四库全书》经部收录了该书当时仅存的二十八卷,至《孟子·滕文公》上篇而止,其中尚有缺佚,实非完帙。通过它,可以窥见刘因对朱熹思想的取舍和理解,有间接的研究意义。《四库提要》对该书的价值给予很高的评价,说:其书芟削浮词,标举要领,使朱子之说不惑于多歧。??盖因潜心义理,所得颇深,故去取分明,如别白黑。较徒博尊朱之名,不问已定未定之说,片言只字无不奉若球图者,固不同矣。

    这个评价似嫌过高,而且说所选的都是"朱子晚年定论",也未必是事实。但说它反映了朱熹对(四书)的主要观点,可以与《集注》相参读,还是不错的。此书今天能见到的版本有二:一为《四库全书)影印本;二为元至顺间刻本(北京图书馆藏,残存二十二卷,九册)。

    ① 《静修先生墓表》。
小说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