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地传》免费阅读!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物传记 > 甘地传

第一章 童年多事(2/2)

作者:甘地传

有过多久,他便做了丈夫应该做的事,并像其他所有丈夫必须向妻子行使权威一样,他对嘉斯杜白提出了许多限制条件,监视她的行动,非经他允许,不能随意动弹。妻子在家受到丈夫管理和保护,只能呆在家中,这是法典有约。法典规定,小姑娘、青年妇女、老年妇女,虽在自己家里,决不应随己意处理事情;妇女少年时应从父,青年时从夫,夫死从子,无子从丈夫的近亲族,没有这些亲族从国王,妇女始终不应该随意自主;妇女决不要寻求脱离父亲、丈夫和儿子;因为脱离他们,她要使两家都被人轻视;因欲生子而与丈夫结合,幸福完备,值得尊重,为家庭带来光荣的妇女,简直是一个幸运女神。尽管嘉斯杜白目不识丁,又是虔诚的教徒,可是追求自由的**非常强烈,她感到越是被限制,就越发要自由行动。后来,童婚夫妻常有摩擦。随着爱情的逐渐加深,两人之间在婚姻开始阶段的不愉快很快烟消云散,双双海誓山盟,百般缱绻,甘地的限制不攻自破。好在印度教社会虽然有童婚的残酷恶习,但是同时又有另外一种风俗,把无数处在童婚灾难中的少男少女拯救出来。这个风俗就是童女子的娘家总要让女儿大半时间住在娘家,不能让童婚夫妇终年累月不懂事地纠缠。嘉斯杜白的娘家也不例外。据甘地后来回忆说,他们结婚头六年,两人在一起生活总共不过三年时间。这对甘地来说,的确是一种搭救。

    为了这桩婚姻,甘地的父亲险些丧命。他要从拉奇科特赶回波尔班达参加婚礼,路程120英里,坐马车要用六天,可是父亲只用三天赶路,结果,马车翻了,父亲受了重伤。在父亲的坚持下,婚礼照常举行,父亲在伤痛中看着孩子结婚,心里同样有着掩饰不住的喜悦。婚礼赞美歌唱的是尼斯雄纳歌,歌曰:“绝欲而不随心,终难持之有素。”后来无论什么时候,甘地只要唱起这支歌,或者听到别人唱这支歌,就想起父亲的伤痛,内心里就感到惭愧。

    甘地因结婚成绩滑坡,休学一年,一年之后继续就读,学校当局为了弥补他的损失,让他跳了一班。但是这时的课程大部分是用英语讲授,甘地常常感到头痛,完全是对牛弹琴。几何是一门新的功课,本来吃力,加上用英语讲授,困难重重。学习梵文需要死记硬背,甘地也是力不从心。有一次,他想逃避梵文课,跑去听波斯文课去了,梵文老师很难过,便劝他道:难道你忘了你是毗湿奴①信徒父亲的儿子吗?为什么连自己的宗教文字都不学呢?如果学习有困难,就来找我嘛!

    印度教信徒们的生活有着严格的纪律性,他们禁食肉类、咖啡和美酒,抽烟也不允许。破戒者则有辱神灵,被视为罪过。他们追求的是一个虚无缥缈的纯真。中学阶段,拉奇科特涌现着一阵阵改革新潮。自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以来,虽然人民的反抗接连不断,争取自由独立的斗争从未停止,但是,总是以失败而告终。当时一些印度知识分子开始从饮食着手思索一些问题,在新潮跃动的深处,可以感觉出印度新的生命活力。受改革思想的影响,甘地他们所在的中学许多教员打破了教规的限制,背地里染指酒肉。他们认为:

    “我们是一个孱弱的民族,因为我们不吃肉。英国人能够统治我们,就因为他们吃肉。”与此同时在同学们中间也开始流传着古遮拉特诗人纳玛德的一首打油诗。

    诗云:

    英人雄赳赳,

    印人何其小;

    肉食者治人,

    身躯六呎高。

    素食主义家庭出身的甘地胆小怕事,怕鬼怕蛇,从来不敢越雷池一步。

    但在朋友多次鼓动下,加上受到时代的冲击,他渐渐相信了吃肉的好处,以为吃肉能使自己身强力壮,胆识过人;以为全印度人都改为肉食,便可将英国人打倒,便可使印度获得自由。于是他与朋友一起,背着父母来到了偏僻的地方,生平第一次偷偷吃了山羊肉。第一次尝试,他对食肉并无多少好感,相反他感到膻气冲鼻,味同嚼蜡,连自己带来的面包也变得味怪难咽。他随便吃了一点就默默地走开了。这一天晚上,世袭的感情使他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他做了一连串的噩梦,总感到山羊在他的肚子里苦苦地哀叫。

    严重的心理障碍把这孩子弄得心神不宁。后来他想,吃肉不是图饥腹之欲,而是一种责任,便也又泰然起来。从此他与朋友不再提心吊胆地躲在河边树丛吃肉,而是大大方方地出入宾馆饭店,以一种正常的心态享用荤宴。

    这个时候,山羊肉味道也变得鲜美好吃起来,山羊也不再在肚子里叫唤。

    但是长期这样地吃喝,凭他的家庭实力开销不起。甘地想到吃肉虽然是必要的,在国内进行饮食改革,也是必要的,可是欺骗父母、向父母撒谎比不吃肉更坏。因此他决定当他们活着的时候,不能再吃肉了,无论如何要克制自己。

    食肉大概的确是万恶之源。在食肉这段日子里,甘地在朋友的纵容下,曾经产生寻花问柳的邪念,行为不检点起来。甘地被朋友拉到一烟花场所,当他坐在妓女床上时,双手紧紧夹在自己的两腿之间,不知所措,脸色铁青。

    妓女看到他浑身发抖,完全构成一幅偷鸡摸狗的罪犯图画,认为有辱她的人格,便很不客气地将他羞辱了一顿,使得甘地无地自容,落荒而逃。这个时期,他还养成抽烟的习惯,无钱买烟,就捡烟头,烟头捡不到,就借钱买烟。

    烟瘾发作,甚至只得去偷佣人的零用钱去买烟,有一次还悄悄地从哥哥的手镯上刮下一块金子变卖后买烟来抽。抽起烟来腾云驾雾,好不快活。

    幸好甘地及时地收敛起来,醒悟过来。他说:“感谢上帝的慈悲!”他毫无保留地将全部错误报告了父亲,并作了深刻的忏悔和检查。他原以为年迈多病一直卧床不起的父亲会严厉训斥甚至会打他半死,谁知父亲读完儿子的忏悔书后,老泪纵横,闭上双眼,沉思良久,一语不发,然后用迟缓的动作将纸条撕毁了。

    甘地后来曾经这样写道:“那些出于慈爱的珍珠般的眼泪,涤净我的心怀,并且洗掉了我的罪恶。只有经历过这种爱的人,才能体会什么叫做父爱。

    正如圣经所说—— 只有受过爱之箭伤的人,才晓得爱的力量。 对于我,这是 ‘非暴力’的一堂实物课。当时我以为这不过是一种一般 意义的爱,今天我才懂得这是纯粹的 ‘非暴力’。当这种‘非暴力’包括一 切的时候,所有的东西都起了变化。它的力量是无限的。

    “这种至高无上的饶恕,对我父亲来说,并不是生性如此的。我以为他一定会生气,斥责,并且自击其额。然而他却是那么异常的平静,我相信这是因为我坦白的悔过的缘故。坦白悔过,加上永不再犯的诺言,如果在一个有权利接受的人的眼前陈述,实在是一种纯洁的忏悔。我知道我的悔过使父亲感到我是绝对安全的,也使他对于我增加了无限的慈爱。”

    这在甘地将近80年的素食生活中,仅仅是一段小小插曲。

    1885年,甘地长到16岁。这一年父亲病情加重。能请的医生都请了,能请的术士也请了,他们所有的药方、药膏和其他绝招都用过了,还是不管用。后来请来了一名英国外科医生,他认为最好的办法是动手术,但是家庭医生持反对态度,他认为这么大的年纪,承受不了这种手术。家庭医生的意见被采纳。身患瘘病的父亲的身体只能是一天天坏下去。

    甘地经常在父亲身边服侍父亲,晚上还总是坚持为父亲按摩。追悔莫及的事情终于发生。那晚11点许,甘地的叔叔来替甘地服侍病人。甘地便十分乐意地把病人交给了叔叔而来到妻子的身边,推醒妻子从事爱欢。可是仅仅只有不到10分钟的功夫,佣人便匆匆赶来叩响了甘地的房门,告诉他他的父亲已经与世长辞了。甘地闻言,夺门而出,冲向父亲的房间。他感到五雷轰顶,又悲痛又惭愧,自己没有在父亲弥留之际,尽最后一份孝心,而恰在这时却与妻子缠绵温存。他认为这是他终身难以原谅的错误,是他跳到印度洋也难洗清的历史污点。之所以导致这样的后果完全是上帝的惩罚,上帝对他纵情恣欲的惩罚。在这之后,他的儿子出生不到三四天便夭折。看来上帝是不肯轻易原谅他、宽恕他的。

    这种经历,对尚未成年的甘地以重大打击,它像一颗毒钉深深地镶进了他的灵魂。甘地后来一再谴责**生活,认为它与人类道德进步不一致,并以视死如归的姿态奉行禁欲,可以从这里找到他的动因。
小说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