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祖谦评传》免费阅读!

第一节明理、治心的教育目的(2/2)

作者:吕祖谦评传

还可以从其亲手订立的《学规》③ 同上卷14《易说·家人》。

    ④ 同上。

    ① 《文集》卷13《易说·大畜》。

    ① 《文集》卷12《易说·坤》。

    ② 同上。

    ③ 《文集》卷2《太学策问》。

    ① 《文集》卷20《杂说》。

    中反映出来。乾道四年九月,他订的《学规》中第一条就这样明确规定:凡预此集者以孝、涕、忠、信为本。其不顺于父母,不友于兄弟,不睦于宗族,不诚于朋友,言行相反,文过遂非者,不在此位。既预集而或犯,同志者规之,规之不可,责之;责之不可,告于众而共勉之;终不悛者,除其籍。次年,他又添加"以讲求经旨,明理躬行为本"③的条文。规定对封建主义的孝悌忠信这一套东西身体力行乃是学习的根本任务。他指出:圣贤千言万句,会其有极,归其有极,皆在乎致知,致知是见得此理于视听言动、起居食息、父子夫妇之间,深察其所以然,识其所以然,便当敬以守之。认为圣贤们教育人们的准则就是体察"父子夫妇"之间的人伦纲常和等级名分的"所以然",以便让人们"敬以守之"。吕祖谦一生从事教育,教的也就是这个"大条例"。如他在议论学习《诗》时曾说:"凡观诗须先识圣贤所说的大条例。"②《诗·关瞄》原来的意思是说河边一个采荇菜的妙龄少女引起了一位男子的思慕,所谓"窈窕淑女,君子好遂",以致"寤寐求之","辗转反侧"。

    吕祖谦认为学习这首诗关键在于"须识得正心,一毫过之,便是私心。"③这里说的"识得正心",就是指要用封建伦理纲常控制自己的思想感情,否则就会引起**或哀伤。他说:"天生烝民,有物必有则,自有准则,在人心不可过也。"④这个"准则",即封建伦理纲常,它与前面所说的"大条例",是同一个意思。从一首表达男女恋情之情诗,要联想到"识得正心",不可逾越"准则"之"一毫",这就是"讲求经旨,明理躬行"教育方针的全部底蕴,他的这一观点与朱熹提出的"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务"的教育思想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和朱熹稍有不同的是,吕祖谦在本体论上心学倾向明显,反映到教育思想上就是主张以"存养此心"作为学习封建伦理纲常的先决条件。他说:学者若有实心,则讲贯玩索,固为进德之要。①立心不实,为学者百病之源。吕祖谦认为"明理"的根本目的,是从思想上解决拥护封建等级品名的问题、培养对封建统治者的敬畏之心。如果"心"立得不坚实,即在思想上并不真正地拥戴封建等制品名,行动上也不认真履行封建伦理纲常,而只是在口头上"讲贯玩索",是无法"迸德"的。

    因此学者不应该专尚"口耳",而应立足于"存养此心"。吕祖谦明确地指出:善学者之于心,治其乱,收其放,明其蔽,安其危,守之必严,执之必定,少怠而纵之则存者亡矣。孟子曾经说过:"学问之道无他,求放心而已矣"。

    吕祖谦的上述思想当是对孟氏之说的进一步铺陈与发挥。它和陆九渊的"古人教人不过存心,养心、求放心"观点高度一致,完全是主观唯心主义在教② 《文集》卷10《乾道四年九月规约》。

    ③ 同上《乾道五年砚约》。

    ① 《文集》卷16《礼记说》。

    ② 《诗说拾遗》。

    ③ 同上。

    ④ 同上。

    ① 《文集》卷4《与朱无晦》。

    ② 同上卷2《太学策问》。

    ③ 同上卷20《杂说》。

    育思想上的反映。

    总之,无论是"明理"还是"治心",其目的只有一个,即要求人们从心底里认为封建等级制度及其伦理纲常神圣合理,从而在思想上自觉地与其保持一致,这就是吕祖谦热衷于"讲学"的根本目的所在。

    有鉴于此,吕祖谦坚持以"德教为本"。他认为对于有志于学的人来说,首先应该具备"忠信"之心。这是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

    大抵为学之道,当先立其根本,忠信乃实德也。有此实德则可以进德修业。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一个人即使学到了一些才干也派不上多人用场。一到紧急关头就会畏缩不前,不能为封建主义国家贡献出自己的全部才智。特别是功成名就之后,其所考虑的主要是自己的身家性命。官位爵禄,而将封建统治的根本利益置于脑后。吕祖谦认为当时封建官场上之所以出现"高爵重禄,一得所欲,畏缩求全,惟欲脱去,无复始来之慷慨"的情况,就在于这些人缺少"忠信"的缘故。

    吕祖谦认为对于人们进行封建主义道德教育,仅仅是在书本上探索是不够的,尤其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认真践履。

    如事亲、从兄、处家、处众,皆非纸上所可记。此学者正当日夕检点,以求长进门路。这就是说对于封建主义道德的践履,不是纸上功课所能代替得了的。只有"日夕检点",才能有所长进。他很不满意"推求言句工夫常多、点检日用工夫常少"的现象,认为这样决不可能真正"明理",也不可能真正具备封建主义的伦理道德,"虽略见仿佛,然终非实有诸己也。"①这里,吕祖谦强调的是对封建道德践履,但作为一种道德教育观,却是颇有启迪的。

    任何一种道德仅仅是从书本上学习,充其量只能见其皮毛,而不能领悟其精髓,只有将其付诸生活实践,才能构成自己品质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理学家那里,孔子是道德的楷模。因而吕祖谦要求学者当以孔子为自己道德学习的榜样。

    羿之教人射,学者亦必以规矩,大抵小而技艺。大而学问,须有一个准的规模。射匠皆然,未有无准的规模而能成就者,今之学者何尝有准的规模?欲求准的规模,在学孔子而已。做什么事都要有规矩,才能成其方圆。比如射箭,总得有"准的"才行。工匠作器皿,非得有规与矩不可。同样学习也要"准的规模"。

    在所有古圣贤中,唯有孔子最有资格充任后世学者的"准的规模"。每个学者要想"步步踏实",朝着成功之路前进,唯有以孔子为效法的榜样才行。

    吕祖谦指出,对于学者来说,最要紧的是选择好学习的"门户",这对于日后的成就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否则即使再勤奋刻苦,劳神敝志,亦无济于事。"如人为学不得正当门户,则虽伏几案,废寝兴,劳神敝志,亦终无所得而已矣。"③吕祖谦作了这样一个比方:"如匠氏造屋为图,图有毫厘之差,则成屋有寻丈之谬。"①他认为以孔子为自己的学习"准的"就好比工匠造房屋有了精确无误的图纸,将来的成就才会"无限量",才可能"得其位,① 《文集》卷12《易说·乾》。

    ② 《文集》卷5《与学者及诸弟》。

    ① 《文集》卷4《与朱元晦》。

    ② 《文集》卷18《孟子说》。

    ③ 同上卷13《易说·恒》。

    ① 《文集》卷18《孟子说》。

    行其道,致君泽民而天下被其利。"②从而为社会所用,为众人谋福利,辅佐君主治理好天下。吕祖谦还以子路与管仲为例,具体说明了学者选择门户的重要。他认为子路追随的是孔子,"择术正",而管仲选择的"门户"不当,学的只是功利之说,所以子路更比管仲的地道。

    子路所学,乃圣门根本之学,若使其成就,岂管仲之所能及?管仲之功虽成,不过是功利之学。盖管仲如已熟之荑稗,子路如未熟之五谷,五谷未熟时固不及荑稗,至于熟岂荑稗之比哉?历史的事实是,管仲辅助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其事业、成就要比子路大得多,他在历史上所留下来的影响亦为子路所望尘莫及。

    吕祖谦把子路比作是未熟的"五谷",而管仲只是"已熟的荑稗",这纯属理学家崇尚道德,轻视功利的偏见,不足为凭。他赞扬子路,贬低管仲,既是他以"德教为本"教育方针的具体反映,亦是其"明理""治心"教育目的的逻辑结论。
小说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