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祖谦评传》免费阅读!

第四节"仁者天下之正理"(2/2)

作者:吕祖谦评传

仁"与"孝"等量齐观。所谓:"便指孝弟为仁则不可。"①但是"孝弟"又是"仁"的主要组成部分。要实现"仁"则必须从"孝弟"做起。

    他说:然孝弟所以为仁也。体爱亲敬长之心存主而扩充之,仁其可知矣。②仁之实,事亲也。只如此说,于己不相于。须实就事亲上看,则方真知此是仁之实。

    因为"孝弟"是构成"仁"的主要内容,所以只要不断地扩充事亲尽孝之心,也就可以切实把握"仁"之精髓了。

    此外,吕祖谦还赋予"仁"以"公"之义。他说:"前辈谓公近仁"④。

    ③ 同上。

    ① 《文集》卷18《孟子说》。

    ② 同上。

    ① 《文集》卷17《论语说》。

    ② 同上。

    ③ 同上卷18《孟子说》。

    ④ 《文集》卷10《舍人官箴》。

    很显然,他是同意这一位"前辈"观点的。

    吕祖谦指出,对于每个人来说,是否具备"仁",决不是一件可有可无之事。他认为:--有了仁,就可以远离"恶"之根源,邪恶的念头就不会萌生。因为从本质上看,"仁"与"恶"是对立的。"苟志于仁矣,无恶也,仁中著不得恶字。盖一志于仁,自著不得恶念。"⑤--有了仁,物质生活无论是富裕还是贫穷,社会地位无论是高贵还是卑鄙,其精神状态总是充实的,可以身心愉快。"仁者可以久处约,可以长处乐,盖无非此理而已。所遇有约乐之异,而心则一也。颜子在陋巷之心即尧舜垂衣裳而治天下之心也。"①这也就是说,从社会地位和物质生活条件看,颜渊和尧舜是有很大区别的,前者是布衣,后者是君主,前者住的是陋巷简室,后者住的是华屋高堂,但因为他们都是仁者,故而此心是相通的,其欢愉程度无异。

    --有了仁,就可以掌握臧否好恶之标准。"仁者能好人能恶人,人而未仁,其好恶皆私心也,非特以同异为是非,亦且随旦莫(暮)而迁变矣,乌能好恶人哉。"②吕祖谦认为当人还不具备"仁"德之时,其好恶的标准完全是从一己之私念出发,很难做到持论公正平允。这就难免要党同伐异,而且还会因自己之私利需要,而随时变化标准,故而"乌能好恶人哉!"至于具备了仁德之人,在其臧善否恶的过程中,则毫无私心杂念,完全从义理出发,对人对事持论平允公正,所以"能好人,能恶人。"--有了仁,就会和封建等级名分和典章制度溶为一体。他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否则礼乐虽未尝废于天下,而我无是理,则与礼乐判然二物耳。"③认为具备了"仁"就会领悟到"礼"、"乐"之真谛,否则即使有"礼"、"乐",自己也会漠然对待,形成我是我,礼乐是礼乐的局面。

    --有了仁,就会对别人充满爱。因为"仁"是"爱"的根源。"仁者,爱之原。"①而"爱"则是"仁"之发见,"爱者,仁之发。仁者爱之理,体用未尝相离,而未尝相侵。"②"以博爱之,谓仁。"吕祖谦所主张的仁者之爱,并不真的是什么"博爱之",事实上吕祖谦也不可能去爱一切人,说到底,这种"爱",只是在封建等级名分和典章制度中通行的。

    怎样才能达到"仁"之境界呢?吕祖谦认为"仁"与"不仁",犹如冰炭不同器,水火不相容。欲"仁"则必须"恶不仁",使"不仁者不加乎其身。"恶不仁者,其为仁矣。恶不仁,正是初学用力处。③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加字甚轻,才有一毫私念沾着,便去之,不使加也。《⑤ 同上卷17《论语说》。

    ① 《文集》卷17《论语说》。

    ② 同上。

    ③ 同上。

    ① 《文集》卷18《孟子说》。

    ② 《文集》卷4《与朱元晦》。

    ③ 《文集》卷17《论语说》。

    《 文集》卷17《论语说》。

    吕祖谦认为"仁"为人之天性,只是在与外物接触时,有所流失,只要平时注意在君臣、父子、夫妇等人伦关系中认真体察即可。

    君子体仁,足以长人。仁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世人分为二,君子体而为一。

    ⑤圣人指复处为仁,此正与答颜子之问,克已复礼为仁相似,盖圣人之语只是一理。

    这就是说当人们排除了一切与封建等级名分相冲突的思想意识而注意重视主观封建道德的涵养,即达到了"内外一体"的"仁"之境界,从而所有的封建道德观念也就在自己的内心安营扎寨了。

    ⑤ 《文集》卷12《易说·乾》。

    ① 《文集》卷13《易说·复》。
小说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