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国际风云人物丛书-戴高乐》免费阅读!

第十七章 “火炬”前后(1/2)

作者:二战国际风云人物丛书-戴高乐

    火炬战役多计谋,英美重用老吉罗;

    五星上将无济事,达尔朗君遭枪祸。

    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三年头的春天,大局已定。交战双方力量的对比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苏联战场开始反攻,全世界瞩目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正在取得胜利。德国已成为强晋之未,意大利已经一蹶不振,太平洋方面,日本的侵略已被阻遏,而中国的抗战力量正在大大加强,在北非,战局也开始好转,盟国已经不再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而正酝酿着一次大规模的攻势。

    综观世界战局,全球性的反攻形势即将成熟。但在此时此刻,戴高乐的心情是非常复杂的,他在回忆录中写道:“在受人拥护的伙伴中我是相当孤立的,在富翁当中我是个穷鬼。在这种情况下,我满怀希望,但也万分忧虑,因为在未来的战斗中,无论如何总应该有法国。法国当前的中心问题,不仅是能不能把敌人赶出国土的问题,而且是决定民族与国家的前途问题。假使法国一直衰败下去,本身的威信将丧失殆尽,官的独立自主也就不存在了。它将从平静的海面不停地沉沦下去,从受敌人的奴役变成盟国的附庸。相反地,如果它能在恢复统一的基础上东山再起,那就什么也不会损失。只要战争期间法国是个交战国,而又团结在一个政权的周围,它的前途就有保障。”

    然而,团结在什么样的政权周围呢?在戴高乐看来,当然不是维希政权。在法国和全世界人民面前,它是一个投降政府。在法国的灾难中,群众再也不相信那不久前由于失败而垮台的政治体系。最有代表性的人在这一点上比任何人都坚定,有些人还持保留态度,也有一些人对维希那只破船还抱有希望。

    就在戴高乐考虑法国前途的时候,在苏联红军咄咄逼人的攻势下,罗斯福和丘吉尔也在着手考虑他们的作战计划。对美英来说,在欧洲登陆的“霸王”计划,与在北非登陆的“火炬”计划,两者相较,无疑后者对他们好处更多一些,如果美英于1942   年在西欧登陆作战,那就要同法西斯军队作殊死的斗争,势必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和牺牲,这是英美所不取的。而北非和西非是法国维希政府的殖民地,这时维希政府同美国有外交关系,在那里登陆风险要小得多。

    从殖民利益考虑,英美也各有打算。对英国来说,一旦占领北非,盟军可以威胁隆美尔的后方,解除埃及之围;把墨索里尼和希特勒的军队赶出北非,可以确保直布罗陀的安全,恢复地中海航道,维护大英帝国的殖民体系,进而掠夺这些殖民地,特别是中东的石油。英国工业巨头对此十分感兴趣。对美国来说,罗斯福最怕德国占领西非、北非,然后东进与从苏联高加索南下的德军会师,进而在印度同日本军队携手;西边从达喀尔通过大西洋中部最短的航道进逼巴西,威胁美国的安全。所以美国急于消除这个威胁。另一方面,美国也想控制西非、北非和地中海,窥伺中东。1942   年7 月15   日,即霍普金斯等赴伦敦前夕,罗斯福对这位心腹交底说,如果进攻西欧的计划不能实现,那么可考虑的是北非和中东。丘吉尔提出的“火炬”有很大的优点,“它将使我们获得西非,并为最后控制地中海奠定基础”。在这里,美国的目的,就是趁法兰西帝国之危来扩大美国的影响。因此,这一计划对戴高乐实行“高度保密”。

    按着1942   年7 月份美英联合参谋长委员会开始在伦敦拟制的“火炬”作战方案,经过反复磋商,9 月20   日经罗斯福和丘吉尔最后批准,“火炬”方案确定在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和阿尔及利亚的奥兰、阿尔及尔三处同时登陆。参加“火炬”作战的美英远征军共有13 个师,650   艘军舰和运输船。首批登陆的部队为7 个师,共约11   万人。此外还有几个主降营将参加这次行动,其任务是占领敌防御纵深内的机场和要地。这次登陆的空中保障,将使用

    1700   架飞机,其绝大部分都驻守在直布罗陀要塞。双方并确定,由美国艾森豪威尔将军担任这一战役的总指挥,英国亚历山大将军担任副总指挥。

    即将开展的“火炬”战役,将戴高乐卷入到一个异常错综复杂的政治漩涡中去。尽管起初各方面的情况都于他不利,特别是罗斯福玩弄只顾政治成功而不择手段的“马基雅维式”的把戏,但戴高乐终于取得了他政治生涯中最惊险的一次胜利,在这场政治搏斗中,法国方西主要出场的人物有吉罗将军、达尔朗海军上将和戴高乐本人,经过一番较量,戴高乐击败了地方上所有的反对势力,排除了美国特使罗伯特·墨菲的外交干涉和各种计谋,作为法国无可非议的代表出现在舞台上。

    战役开始之前,也就是1942   年这年秋天,戴高乐虽然猜测到盟国的军事意图,然而对于盟国的计划和密谋却一无所知。他觉察到,打破他孤立状态的关键在于罗斯福。他已派他的特使达斯蒂埃到过华盛顿,但成效甚微。现在他决定派第二个特使——已在伦敦参加他的阵线的社会党的抗战运动领导人安德烈·菲利普,让他带去一封给美国总统的私人信件。这封信开门见山,谈到一些根本问题。他说,法国承受了1914—1918   年战争的主要负担,虽然它最终取得了胜利,但是却已元气大伤,疲惫不堪了。法国在战略上和策略上的错误,以及缺少盟国的支持,导致了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失败。使法国重新投入战争确有必要。他本人毅然承担起这个责任。

    戴高乐在信中说,他不是一个政客,当然不赞成他和他的追随者介人政治,如果这意味着参加党派之争、但如果这意味着捍卫法国的利益,为了法兰西而同敌人作战,那么他确实已参与了政治。他驳斥了认为他对战后法国有个人野心的种种流言蜚语。有人认为他想成为独裁者,或认为法国人民竟会容忍独裁,这些想法都是无稽之谈。美国总统在法国享有无与伦比的崇高威望。但是美国总统应该与哪一个法国打交道呢?昨天的法国?维希的法国?还是明天的法国,人们尚未看到其形状的法国?不,他申辩道:战争期间算得上法国的唯有现在的战斗的法国。戴高乐要求罗斯福“为了我们共同战斗的神圣事业的利益,全面地直接地审查美国和战斗法国之间的关系”。这封10   月26   日签署的信虽然及时交到了,但罗斯福总统并没有给予答复,原因是,此间他已经物色了一个名叫亨利?吉罗的法国人作为他执行北非政策的工具。

    亨利·吉罗是五星上将,军阶高于戴高乐。他的军人生涯非同凡响,并且由于众所周知的“无政治野心”而为美国人所赏识。他挺拔魁梧,戴高乐在梅斯时是他的部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曾被德国人俘虏过,但成功地逃跑了。而今他又故技重施。尽管已63   岁,他还是用绳索逾墙逃出了柯尼斯坦因监狱的城堡,并于1942 年的4   月到了瑞士。冒着纳粹用十万马克的悬赏要他首级的危险,他到了法国的未被占领区,受到了贝当元帅的召见,并同他进行了“诚挚的谈话”。后来维希政府的总理赖伐尔试图说服他向德国人自首,被吉罗予以拒绝。最后他得知,如果希望德国人给他自由,他必须签署一项效忠于贝当元帅的声明。美国人决定和他打交道的时候,并不了解这一点,然而维希选择了适当的时机广播了吉罗给贝当的信。信的全文如下。

    为了消除你对我的态度的种种疑虑,继我们上次谈话之后,我想表达我对你的耿耿忠心。承蒙你偕同政府首脑向我阐明了你们所奉行的对德政策。我完全赞同你。我以军官的名誉向你保证:决不做任何可能妨碍你们和德国政府之间关系的事情,也决不妨碍达尔朗海军上将和皮埃尔·赖伐尔总理在你的最高领导之下去执行由你授予他们的任务,我的过去就是以保证我对你的忠诚,我请求你,元帅先生,接受我忠贞不二的保证。

    且说戴高乐,在得知吉罗将军逃出柯尼斯但因德国监狱并于1942   年4月来到瑞士之后,不失时机地公开赞扬了这位将军,并派密使向他提出了为了法兰晒的利益而合作的建议,此举使戴高乐赢得了声望。事实上,他给吉罗指出的前景是在未来解放法国的战斗中,统率一支统一的法**队。然而,吉罗对戴高乐这个提议却不予理睬。他认为,凭着他的资望和上将的军阶,只要在北非一露面,所有的人就会向他靠拢,向他靠拢的人无疑也   包括戴高乐,何等狂妄啊!

    当时“火炬”正在暗中筹划,为了使这一战役顺利进行,美英两国除在军事上作好充分准备外,还积极开展政治攻势,争取维希法军归顺,企图“兵不血刃”地占领“法属北非。因此,物色一位有“威望”的法国人显然是很必要的。而在美国人和英国人的心目中,再也没有谁比吉罗将军更合适的了,这位“斗志坚强”的高级将领,在德国惊险而大胆的越狱奇迹已经传为美谈。丘吉尔在1937   年参观马奇诺防线时曾在梅斯见过吉罗一面,当时他负责指挥马奇诺防线的主要部分,吉罗曾将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越狱后在德军后方的惊险事迹告诉过丘吉尔。丘吉尔也越过狱,他们两人有共同的经历。如今,在他当上了集团军司令官以后,他又重演他青年时代的英勇事迹,这事迹甚至更为轰动。奇怪的是,早在4   月间,当罗斯福的“秘密的战争婴儿”——“火炬”作战计划尚未诞生时,丘吉尔就给总统发去下列电报:“我对古罗将军越狱到达维希一事极感兴趣。此人在实现你所寄予厚望的事情上可能起决定性的作用。请将你所知道的情况见告。”

    如今,在6   个月之后,所有的这一切都变得极为重要了。美国人已和吉罗将军举行了秘密会谈,并拟定了计划,在决定性时刻把他从里维埃拉送到宣布罗陀。他们对“要人”寄于很大的希望,“要人”是吉罗的代号。丘吉尔在11   月3   日致电罗斯福说:“‘要人’来电说,他已决定立即前来,并要求派一架飞机将他送往直布罗陀。为安全计,艾森豪威尔已复电劝他乘坐一艘在美国舰长指挥下的英国潜艇,该艇正在海岸附近等待。”在海上饱尝虚惊后,吉罗和他的两个儿子被安全地送到直布罗陀盟军司令部。

    在此期间,英美的庞大舰队已驶近目的地。在北非登陆是西方盟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第一次大规模的进攻性的战役。盟国最初计划于1942   年10月在北非登陆,由于艾森豪威尔坚持要作好准备工作而推迟了一个月。“火炬”行动不只是对英美军事政治同盟效率的第一次考验,对艾森豪威尔来说也是严峻的考验。

    10   月底,差不多拥有900 艘舰艇的巨大舰队驶离英国海岸。这支舰队要航行190Q 海里,10 万名士兵走上了新的战斗航程,10 月5   日,载着艾森豪威尔的“飞行堡垒”终于把他送到了直布罗陀。盟军指挥部设在这里,丘吉尔打电报给他说:“直布罗陀的岩壁掌握在你手里,是不会发生危急的。”不日,他们就要向“法属北非”发动进攻了。

    “法属北非”,包括法属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法国投降后,维希政府在“法属北非”约有20   万军队,500 架飞机。在法国土伦和法属北非各港口,尚有4 艘战列舰、12 艘巡洋舰、40 艘驱逐舰、20   余艘潜艇和其他船只。维希政府及其法属北非的军政首脑,与美国国务卿赫尔有联系。他们中有些人不愿站在德国一边打仗。魏刚、吉罗、朱安等法军将领,与美国驻阿尔及尔的总领事墨菲关系也很密切。魏刚曾向墨菲表示:“假如你仅仅带一个师来,我将向你开枪;假如你带20   个师来,我就要拥抱你了!”

    11 月7   日,艾森豪威尔将军根据罗斯福总统的指示,把在法军中“享有盛誉”的吉罗将军接到直布罗陀,想利用他的影响使北非的维希法国倒向盟国。正在这时,一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维希政府外交部长兼法军副统帅达尔朗海军上将巡视北非回国后,他的儿子突然得了小儿麻痹症,在阿尔及尔住了医院。由于病情危急,促使这位海军统帅于11   月5   日飞回北非。因此,正当英国即将大举进攻之际,他恰巧在阿尔及尔。这是一个奇怪而麻烦的巧合。罗伯特·墨菲希望他能在盟军登陆前离开。可是达尔朗由于关怀他儿子的病,在阿尔及尔多逗留了一天,住在一位法国官员费纳尔海军上将的别墅里。

    近几个星期以来,盟军在阿尔及尔的主要希望寄托在法**事长官朱安将军身上。他与墨菲的关系一向很密切,但是墨菲并没有告诉他具体的登陆日期。

    11   月7   日午夜稍过,墨菲访问了朱安,告诉他登陆的时刻已经来临了。一支强大的英美联军,在占绝对优势的海空军的支持下,即将开到北非,几小时之内即可登陆。朱安将军闻讯不禁大吃一惊。他原以为他可以控制阿尔及尔的全局。但是,他知道,由于达尔朗在此,他的职权是起不了任何作用的。他手下只有几百名热情奔放的青年。他知道得很清楚,军政府的一切领导大权都已转移到这位身为维希政府副元首的海军上将手中。只要达尔朗在此,一切手握实权的效忠于维希的法国人,决不会再听从他的命令。

    经过商议,墨菲与朱安决定打电话给达尔朗,请他马上到他们这里来。在凌晨还不到两点钟的时候,朱安将军打电话唤醒了达尔朗,声称有要事需要面商,当达尔朗听到了英美联军即将登陆的消息后,他暴跳如雷,气得满脸涨红。他说:“我早就知道英国人是愚蠢的,但是我一直认为美国人要比英国人聪明一点。现在我开始认为美国人所犯的错误之多也不下于英国人。”达尔朗对英国人的反感是人所皆知的。长期以来,他一直投靠轴心国。

    1941   年5   月,他不但同意把达喀尔供德国人使用,而且同意德国人假道突尼斯向隆美尔的军队运送给养。魏刚将军当时制止了这一叛逆行为,因为魏刚将军当时是北非负责人,他说服贝当拒绝了德方的要求。同年11   月,德国人认为魏刚不可靠而将他免职。现在事过境迁,苏联红军节节胜利,其他反法西斯战场也有新的起色,希特勒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达尔朗的态度虽稍有改变,但他依然是彻头彻尾地效忠于卖国投敌的贝当元帅的。因此,尽管墨菲和朱安百般劝说,在大兵压境的情况下,他也只是答应发电报请求贝当允许他自由行事。一连串无情的事件,使他陷于极端困难的处境。

    在战役开始之前,为了争取维希政府和法属非洲各国领导人对“火炬”行动的支持或守中立,罗斯福总统曾分别给
小说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