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国际风云人物丛书-戴高乐》免费阅读!

第十二章 庄严的召唤(1/2)

作者:二战国际风云人物丛书-戴高乐

    国家危亡岂彷徨,匹夫有责勇承当。

    庄严召唤如火炬,光复法国举刀枪。

    1940 年的6 月,是一个熬人的6   月。就在法国内阁就战降问题斗争最激烈的时候,戴高乐找到一个机会问雷诺是否真要求和。雷诺答道:“当然不是!但是,我们必须让英国人震动一下,以便取得他们更广泛的合作。”之后,戴高乐闷闷不乐地返回自己的住地。这时雷诺向罗斯福总统发去电报,呼吁美国出面斡旋,以免法国一败涂地,不可收拾。

    在这段时间里,戴高乐焦急如焚,吃睡不宁,他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坚持抗战,反对投降。愤慨之下,他打算脱离这个失败的政府。他起草了一份辞呈,但还没有来得及递交,就接到内务部长乔治·芒代尔的一封信。芒代尔是仍然主张打下去的为数不多的政治家之一。他获悉戴高尔打算辞职,便十分严肃地加以劝阻。他说,戴高乐如果辞职,就将失去为法国服务的最后机会,这是投降派们所乐意看到的。现在采取行动或许还为时不太晚,政府还可以作出迁往阿尔及尔的决定。戴高乐被打动了,同意再等等看。他后来承认芒代尔的劝告是非常宝贵的。

    6   月12   日,戴高乐参加了法英两国领导人的紧急会晤。在举行会谈的时候,法国众议院议长爱德华·埃里奥和参议院议长让纳内在隔壁休息室等候消息。会谈后,雷诺陪同丘吉尔和他的随行人员穿过休息室。这两位议长慷慨陈词,力主法国血战到底。通往庭院的过道挤满了人,但戴高乐身材高大,特别引人注目。丘吉尔用法语低声和他打招呼,称他是“应运而生的人”。

    到了6   月14   日,局势进一步恶化。法国领导人开始了又一次长途跋涉,目的地是波尔多。这一次比前一次更令人沮丧,道路也更加拥挤不堪,败兵、难民络绎不绝,秩序十分混乱。雷诺剩下的那点权力正在迅速瓦解。在他的高级阁僚中,全力支持他的只有芒代尔一人。贝当这个庞然大物给斗志涣散的内阁罩上一层优郁的阴影,魏刚唯一的愿望就是停战,而失败主义影响则几乎无孔不入。当时这伙民族败类,正像蛀虫一样腐蚀着这个非常虚弱的法兰西领导集体。与此同时,雷诺的情妇德波尔特夫人也闯进了法国的历史。她一直闹着要雷诺停战,在她看来,那是当前最迫切、最重要的事情。斯皮尔斯将军写道:“我一生中从未见过哪个女人的双眼射出过像她那样憎恨的目光,她扫视我们时,目光就像镰刀挥过。我心思,这个女人一无动人之处,唯有她在英国人面前摆出的那副丑相还惹人注目。”就是这个风骚的女人,在关键的时刻,也充当了希特勒的“第五纵队”,起了瓦解军心的作用。

    面对着丑恶的群体,戴高乐十分憎恨,到了波尔多后,还进行了最后一次努力,想迫使雷诺答应采取一些有利于在海外继续战斗的行政措施。他对总理说:“我曾竭尽绵薄协助你,但那都是为了战斗。我决不同意求和。你要是呆在这里,就会遭到失败而葬送你的一切。我们必须尽快迁往阿尔及尔。”雷诺答应坚持抗战,并同意把政府迁到非洲去。戴高乐对此十分高兴,他说:“那么我得马上亲自到伦敦走一趟,作为你的特使,设法请英国人协助解决运输问题。要坚信我们的事业是正义的,坚持就是胜利!”

    谁知当6   月16 日晚9 时30   分,戴高乐乘机返回波尔多时,大局已定,无可挽回了。他的助手告诉他,雷诺已经辞职,勒布伦总统已召请贝当元帅组织政府。这只能意味着投降。戴高乐怒火中烧,他毅然决定第二天早晨离开法国。他恨贝当,恨魏刚,同时也恨雷诺的软弱!他想,天塌下来,有地顶着,为了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就是粉身碎骨也要战斗下去!

    为了预防局势突变,他已经采取了一个稍越出常规的行政措施,这就表明了他继续战斗的决心已经下定。还是在伦敦的时候,这位国防与陆军部副部长就超出职权范围,电令预定驶向波尔多的法国轮船“巴士德号”改变航向,驶往英国港口。这条船上装有从美国运来的1000   门75   毫米大炮、数千挺机枪和大量炸药。这样,这批军火没有落到德国人手里,而重新装备了从敦刻尔克撤回的英国远征军。

    戴高乐在飞离法国的前夜,还去看望他那位失败了的总理,雷诺由于绝望和失眠,显得萎靡不振。这位富有才智的总理大臣,当初相当坚决,但此时已毫无斗志。最近一连串事变的巨大压力,加上那些怯懦成性的同僚对他的背弃,使他的意志丧失殆尽。现在再也不能对他寄予任何希望了。不过,雷诺最后还是帮了戴高乐一次忙。他听说戴高乐决定去英国,就从秘密款项下支了十万法郎给戴高乐。第二天,6   月17 日上午9   时,戴高乐在斯皮尔斯将军和德库塞尔中尉的陪同下飞往英国,开始了新的战斗生活。

    戴高乐初来伦敦,感到自己非常孤单,一切都被剥光了,就像面对着一片茫茫的大海,后退已经不可能了。在他面前只有一条道路,这就是继续战斗。戴高乐已经破釜沉舟了,但是,如何战斗呢?在什么范围进行呢?要走到什么目的地呢?许多人认为,在那些日子里渡过海峡的一小群法国人,想的只是组成一支辅助部队,来帮助正在战斗的不列颠帝国。但戴高乐却怀有崇高的目的,法兰西山河已经破碎,民族存亡未卜。在他看来,当务之急是精忠报国,救亡图存。大国之中如果只有法国放下武器径自退出世界大战,这对他说来是无法接受的。一想到战败的法国最后竟要靠外**队来拯救,他就感到痛心疾首。因此,只有一些法国人继续战斗是不够的,应该使法国作为国家重新投入战斗,并最终要取得胜利。

    对戴高乐来说,这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他虽然信心十足,目光远大,富有胆略,但也意识到任重而道远。他要攀登一座座的险峰,要涉过一道道激流。他知道,敌人势盛力强,而且很快就可以利用业已沦陷的法国的官方机构,使它俯首听命,为之效劳。法国已经四分五裂,许多人毫无斗志。戴高乐此时还是无名之辈,实际上子然一身,既无部属又无组织,毫无威望可言。说实在的,除了他本人的意志和品格而外,他唯一的便利条件,就是英国首相丘吉尔愿给他所代表的法国提供继续战斗的机会。

    经过反复考虑,戴高乐认为当时首要的工作是升起国旗,宣布奋斗目标,号召人民起来战斗。6   月17 日下午,戴高乐要求使用英国广播公司电台发表讲话。丘吉尔慨然允诺。两人商定等贝当向德国人求和之后进行广播。当晚传来消息说,贝当已经要求停火。第二天,6   月18 日下午6   时,戴高乐来到布什大厦的播音室,坐在麦克风前开始了他对法国的首次广播。那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事实上,从那时起,戴高乐就成了法国的战斗旗手,成了举世闻名的反法西斯英雄。他的讲话震撼人心,激励着法国人民进行战斗。广播全文如下:

    许多年来指挥法国武装力量的领袖们,已经成立了政府。这一政府断定我**队失败,已经开始和敌人进行文涉,以便停止敌对行动。完全可以肯定,无论是在地面还是天空,我们过去和现在都被敌人的机械化部队压倒。迫使我**队撤退的是德国人的坦克、飞机和战术,而远远不是我们人数不足。正是德国的坦克、飞机和战术提供了突袭的因素,才使我国的领袖们落到现在这种不幸的境地。

    但这是最终的结局吗?我们是否必须放弃一切希望呢?我们的失败是否已成定局而无法挽救了呢?我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是:不,决不!

    我是根据对于事实的充分了解在说话,我说法国的事业没有失败,我请求你们相信我。使我们失败的那些因素,终有一天会使我们转败为胜。

    因为,你们要记住,法国不是孤单的。它没有被孤立。在它的后面是一个广大的帝国,并且它还可以和大英帝国结成同盟:大英帝国控制着海洋,正在继续斗争。和英国一样,法国还能够毫无保留地利用美国的取之不尽的资源。

    这场战争并不局限于我们这个不幸的国家。法国之战没有决定斗争的结局。这是一场世界大战。错误是犯过的,曾经有过迟延和说不尽的苦难;但是,事实仍旧是,我们来日粉碎敌人所需要的每一件东西依然在世界上存在着。今天我们被机械化实力的无情力量击败了,但是我们还能瞩望未来,更加强大的机械化实力将给我们带来胜利。世界的命运还有待决定。

    我是戴高乐将军,我现在在伦敦,我向目前在英国土地上和将来可能来到英国上地上的持有武器或没有武器的法国官兵发出号召,我向目前在英国土地上和将来可能来到英国土地上的军火工厂的一切工程师和技术工人发出号召,请你们和我取得联系。

    无论发生什么事,法国抵抗的火焰不能熄灭,也决不会熄灭。

    同一天,英国首相丘吉尔本人也发表了一个十分出名的讲演。他回顾了法兰西战役,预见不列颠战役即将开始,并且大声疾呼:“让我们承担起我们的责任,让我们英勇奋战。这样,如果不列颠帝国和英联邦存在1000   年,人们仍然可以说:这是他们最光辉的时刻。”

    戴高乐和丘吉尔两人的讲演曾使过去一代的听众和读者热血沸腾,情绪激昂。戴高乐广播完这篇讲话,他内心感到,他和波尔多政府和军队的关系已经结束了。他已经年近半百,又开始了冒险生涯,就像一个人被命运抛出来,失掉了一切依靠一样。他在回忆录中写道:“当我开始进行这一史无前例的事业以后,我有责任首先确定,没有比我更有资格使法国和法兰西帝国回到斗争中去,当时停战协定还没有生效;虽然可能性不大,但我们还是渴望波尔多政府在最后的时刻会选择战斗的道路,我们必须加以鼓励和争取。这就是为什么我在17   日下午刚一到伦敦,马上就打电报给彼尔多,表明我愿意继续效劳,在伦敦进行前一天开始的关于从美国运来战争物资问题、德国俘虏问题以及迁往北非的问题的谈判。”

    波尔多对戴高乐的回答是一个命他马上回去的电文。为了争取魏刚,劝他继续抗战,6   月20   日戴高乐还给这位总司令发了一封信,请他来领导抵抗运动,希望这位将军离开法国本土,到海外继续战斗。后来得知,魏刚在投降过程中,已给自己安上了“国防部长”的头衔。戴高乐这封信几个星期之后又给退回来了。6   月30   
小说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