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国际风云人物丛书-戴高乐》免费阅读!

第四章 初露锋芒(1/2)

作者:二战国际风云人物丛书-戴高乐

    潜心研究有名堂,五年成果放亮光:

    初露锋芒遭人嫉,痛苦磨难又备尝。

    夏尔·戴高乐与伊冯娜·旺德鲁结婚不久,就辞去了波兰军事学院的职务,于1921   年10 月1   日到圣西尔士官学校教书去了。这时戴高乐已经31岁了,可在他的军事生涯中还没有什么显著的成就。他想:像他这样的年纪,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已经征服了半个古代世界,拿破仑已经当了好多年将军,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奥什已经有四年当大元帅的历史可以回顾,而此时,他戴高乐自己得以发挥军事才能的机会太少了。然而,他深感时运正在向他招手,他决心在现有的岗位上,勤奋工作,潜心钻研,在军事科学方面作出自己的奉献。

    戴高乐性格刚强,办事认真,他的倔强的性格与人不好相处,几乎使他周围的人难以忍受。他的这种为人熟知的性格是在圣西尔士官学校以及后来在法**事学院里定型的。正是在这两所学校里,他那演说家的才能初露锋芒。他讲战史和战术,娓娓动听,滔滔不绝,具有不可抗拒的说服力。后来,这种说服力竟把伦敦电台变成了他的作战武器。此外,他滑稽的摹仿,他那熟练的手势,后来通过电视荧屏使他获得几百万张选票,当选第五共和国总统。

    1921   年12 月8   日,戴高乐夫妇生了一个男孩,婴儿有点早产。他们以贝当元帅的名字给他取名菲利普。后来他们又生了两个孩子,曾经表示不喜欢军人生活的伊冯娜?戴高乐已经逐渐习惯了,她除了精心地抚养孩子外,还在家里为丈夫安排了一个舒适的工作和学习环境。

    圣西尔军校的年轻教官,一般都要准备参加法**事学院的入学考试。因此,人们预料,这位年轻的教师,为了更好地为国效劳,会再会当一次学生,不出人们所料,夏尔?戴高乐于1922   年11 月考入了军事学院,他在军事学院学习期间,结交了几个朋友,但是他们的友谊都没有经受住法国沦陷的严峻考验。其中有一个叫乔治?皮克的,1940   年在叙利亚同戴高乐对立,后来又在阿尔及尔和巴黎反对他。另一个叫布里社的,后来当上了维希政府的陆军部长,于1945   年被戴高乐政府缺席判处死刑。还有一个叫卢斯托诺?拉科,他先支持维希政权,后来见抗战快胜利了又倒向戴高乐,是个反复无常的投机分子。

    且说戴高乐一进入军事学院,就与院长穆瓦朗上校格格不入,因为这位院长的战术思想基本上是静止不变的,是形式主义的。穆瓦朗上校认为一个司令官的职责就是订出最详尽的计划,并且不管情况如何都要坚持按计划行动。可是锋芒毕露的戴高乐却拒绝接受这种先验论。穆瓦朗上校还自以为吸取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教训,认为炮火的威力有利于防御,而使发动进攻的代价惨重。然而戴高乐却深信,大战的真正教训是,下一场战争将是坦克战,机械化程度的日益提高意味着战争将是运动战。结业时,戴高乐考完笔试后,还得通过战术实地考核。他立意借这次考核说明他是正确的,而穆瓦朗则是错误的。

    1924   年6 月17   日,戴高乐在最后一次演习中受命指挥“蓝军”。他率领高度机动的地面部队,进行了一次闪电式的进攻,打得“敌人”狼狈不堪,彻底推翻了穆瓦朗的消极防御理论。更使院长难堪的是,戴高乐拒不回答穆瓦朗上校向他提出的一个问题。而让战术演习中的一名下属去回答。穆瓦朗怒不可遏,大声斥责道:“戴高乐,我问的是你!”戴高乐泰然自若地答道:“上校,你已经把指挥一个军的任务交给我了。如果除此之外我还得承担属于我下属的任务,那我就顾不上考虑怎样完成我的使命了。杀鸡焉用牛刀!”戴高乐说完,又对部下命令道:夏托伊厄,请你回答上校的问题。”

    经过这次事件,戴高乐名扬全校,当然也就围绕着他的结业考试的评分问题爆发了一场激烈的争吵。军事学院的学生毕业离校时,分别按“优秀”、“良好”,“尚好”三个等级进行评定。评委会认为,戴高乐是一位天赋极高的军官,他部非凡的记忆力,渊博的知识,果断的作风和迅速判断形势的能力,无不令人赞叹。但是,多数委员认为他难以共事,自命不凡,不听批评,甚至不愿与人商讨问题,这使他的优点大为逊色,因此,大多数委员坚决表示最多只能给他评三等,最后经过副院长迪菲厄将军给委员们反复做工作,才给戴高乐评了个二等。

    夏尔·戴高乐的毕业成绩报告单是院长穆瓦朗上校签署的。结尾部分写着这样的评语“是一位理解力强、富有学识而又严肃认真的军人,才华出众,精明能干,颇堪造就。遗憾的是过分自信,好对他人意见吹毛求疵,而且举止俨然像个流亡的国王,大大损害了上述无可否认的优秀品质。”

    戴高乐听到这一消息暴跳如雷。他大声骂道:“军事学院那些狗娘养的!我不当上校长就不回这个鬼地方,你们瞧着吧,总有一天我会给它来个大翻个!”学校评定的等次,对学员的分配至关重要。如果戴高乐评上“优秀”,他就会被调到向往已久的总参谋部的作战计划局,把他研究的战术和战略思想付诸实践。没有去成这个局,使他闷闷不乐。如果加上他在德国遭受监禁的磋跎岁月,这已是他军人生涯中所遭受的第二次挫折了。最后他被派到运输供应局去工作。戴高乐认为,这是对他那不受欢迎的独立精神的一种侮辱性的惩罚。

    军事学院的评判虽然伤了戴高乐的自尊心,但丝毫也没有影响他继续发奋自强,他被派往美因兹军区后勤部,虽不遂心愿,但这件事却从两个方面得到了补偿:这使他有机会在自由的条件下重新研究德国的军情和国情;同时也使他有机会根据机械化战争的观点就创建机动装甲部队进行深入的探讨,机械化战争的观点最初是埃斯蒂安将军的,但是戴高乐上尉在被俘期间又独立地发展了这个观点。从离开军事学院走上新的工作岗位之后,戴高乐一直利用余暇时间核对和改写他的狱中笔记,其成果就是他的第一部著作《敌人内部的倾轧》于1924   年出版了。这是戴高乐第一个值得纪念的成就。戴高乐的传记作家布赖恩?克罗泽就此写道:“假如他在写成这本书以前就离开了人世,索绕在他的亲友心头的他,将是一个看法很怪、不一定有多大前程的年轻人。可是,如果在这本书出版以后,死神夺去了他的生命,他的名字就会使人想起一个目光敏锐、切中时弊的军事思想家。”

    《敌人内部的倾轧》是一部思想严谨、分析深刻的军事著作。戴高乐认为,历史研究的对象是民族和国家,而每一个民族和国家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戴高乐通过他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亲身体验和经历,特别他在德国身系日圄的遭遇,对德国的国情、军情和民心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他说,德国人对超人,较普遍地存有崇拜思想。戴高乐选择对尼采的崇拜作例子,他在书中写道:

    “札拉图斯拉所要求看到的超人的特殊性格、权力意志、嗜好冒险以及目中无人,在那些喜怒无常、居心险恶的德国人看来,就是他们应该达到的理想。他们随心所欲地自称是这种令人生畏的尼采式的杰出人物,他们一味追逐自身的荣誉,却又坚信是在为大家谋利,他们恣意役使‘成群奴隶’,却又对他们极端蔑视,他们在人类的苦难面前决不止步,反而称道人们受苦不但是必不可少,而且是正合我意。”

    在书中,戴高乐还就德国人和法国人的性格、情趣作了比较。他认为,德国人“生性好高务远,狂热扩张个人权力以至不惜任何代价,而且对人类经验、常识和法制的约束根本不屑一顾”;而法国则是他一贯梦寐以求的思想境界。他写道:“在具有法国情调的花园中,没有一棵大树想以自己的浓荫窒息其他树木;花坛都是按几何图形建造而成;池塘无另增瀑布的分外之想;塑像也不求独占人们的赞赏。花园里有时会发出一声长叹。也许这是出自这样一种感情:园中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如果独自存在的话可能会更加明媚动人。但是,这样一来必然有损于整体,而漫步园中的人看到花园里井然有序,永葆优美的和谐,自会感到十分欣慰。”

    在这本由五个章节组成的书中,分别揭露了德意志帝**事当局对民权的蚕食政策,从中找出了德国在1918   年末崩溃的深刻原因。关于1914   年9月,冯?克劳克将军拒绝服从德军参谋总长小毛奇的命令问题,戴高乐上尉写道:“在战争中,除了情况规定的战略以外,没有其他的战略;对军人来说,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可以普遍采用的体系,而决定的只有情况和性格。”

    《敌人内部的倾轧》一书的出版,大大提高厂戴高乐上尉的声誉。

    1925   年10   月,贝当元帅下令委任戴高乐为他的幕僚,这时,贝当已是最高军事会议副主席和作为三军首脑的法军总监了。被大战拖得精疲力竭的法国,正力图维护对德胜利的成果。虽说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结束多年,但欧美列强,勾心斗角,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安定的因素,贝当急需调一些年轻有为的军官辅佐他。

    根据凡尔赛和约,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莱茵区由协约国占领并实现非军事化;大幅度削减德国武装力量;并且允许法国保持一支巨大优势的军队。为了预防德**国主义势力再起,就在凡尔赛和约签订那天,1919   年6 月28   日,法、英、美三国订立了防御条约,规定一旦德国发动侵略,英美将援助法国,可是美国参议院不仅全盘拒绝接受凡尔赛和约,而且拒不批准三国防御条约。于是英国政府也撤销了对法国的承诺。这样,在凡尔赛达成的解决方案,一下子就失
小说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