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百年经典散文·吾国吾民卷》免费阅读!

民间的相册(1/2)

作者:中华百年经典散文·吾国吾民卷

    叶兆言

    叶兆言(1957~),生于南京,作家。著有《死水》、《别人的爱情》、《没有玻璃的花房》等。

    朋友们知道我要写南京的老照片,纷纷提供线索,有个朋友特地送来一张巨大的全家福,夹在过了期的报纸中间。这是张摄于70多年前的老照片,朋友指着照片上的一个小姑娘,说这是他母亲,这是他舅舅,这是谁谁谁,照片上有很多人,朋友兴致勃勃,逐一做说明。我看着这张泛黄的全家福,面对朋友的详细介绍,情不自禁想起,在过去的岁月中,不知有多少人,指点着照片上的人物,津津有味反反复复说着故事。朋友的母亲,照片上的小姑娘,现在已经是80多岁的老太太,显然从有这张照片开始,她就像我的朋友那样无数遍地介绍,单调的话题被无数遍地重复,这是谁,那又是谁,谁谁谁当时怎么样,后来又怎么样,先只是说给和她一般大的小朋友听,说给来访的其他长辈听,渐渐地,小姑娘成了大姑娘,该有男朋友了,如果不是自由恋爱,那就听从媒妁之言,订了婚,然后就成了别人的新娘。

    不妨想像一下,在蜜月里,新娘向新婚的丈夫描述这张老照片,该是个多有趣的场景。全家福光辉灿烂的过去和幸福美好的前景,在蜜月里时隐时现,真实和想像在时空中交流。以后有了儿女,小姑娘天真的眼光,终于转变成一个母亲的口吻。再以后,做祖母了,再以后,又做了曾祖母,时光流逝,照片上的人物故事,在她口头继续流传,一遍又一遍地追忆重复。

    我注意到照片角上斜着的一行小字,那是照相馆的地址和广告:“容丰照相,南京贡院东街,电话181。”显然是一家老字号,电话号码还只有三位数,从为照片配制的硬板上,可以知道这家照相馆很讲究做工。照相馆知道人家拍了照片,拿回去要悬挂的,因此,不仅要拍得好,拍完了,配套还必须要跟上去。过去人家的堂屋中,一个搁照片的镜框是少不了的。很多人家都喜欢搁那种四世同堂的照片,再也没有什么能比这大团圆更能反映家庭的和睦与兴旺。家和万事兴,通常这种全家福,都会择一个好日子,譬如长辈过生日,又譬如小辈中谁刚从国外学成归来。全家福在一开始就注定有纪念意义。

    和全家福异曲同工的是集体合影,集体合影是向外拓展,是家庭的沿伸。全家福向人们展示的是一个家庭的风貌,是窥探家庭的一个窗口,集体合影却反映了一个人的社交圈子,反映了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文化程度,是历史上的某一段经历,个人的某一段生活。从那些合影的庄重表情上,就可以看出门道,很多集体合影,注定应该具有不可小觑的历史意义。集体合影在审美上天生有缺陷,无一例外都是太严肃,太一本正经。和全家福相比,集体合影常常缺少一些人情味。集体合影总难逃呆板的厄运。可以构成集体合影的机会很多,某某大楼奠基或竣工,某某大学本科或速成班结业,某某会议,某某要人接见。在这么一大群人中间,总有些混阔了的人,可以拎出来说一说。因此若有机会和名人合照一张照片,将是一件十分幸运的事情。

    照片印好了以后,一式多份,各自珍重保留,有的照片上人实在太多,密密麻麻,必须用针尖小心翼翼指点着,加以注解说明,才能让别人连蒙带猜,说这原来是谁谁谁。集体合影是一个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所不可缺乏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达官贵人来说,这是赏脸给人一个机会,来头越大,有关他的集体合影就越多。同时,集体合影也是人们炫耀自己过去的一个证明。很多人都乐意把自己的毕业照,把同某某名人的合影,挂在家中最为显眼的地方。这种集体合影通常可以成为家庭装饰的一部分。

    看集体合影,也可以看出当时的时尚。譬如摄于40年代的一张“义诊图”,看起来十分有趣。照片上那么多人,几乎每一位都把脸部肌肉绷紧了。这是把整个医院都集中到了一个画面上,从挂号处到外科内科,从医生到病人,应有尽有。柱子上悬着一副对联,只能看清楚一半,“行善举先要不沾虚名”,下一句由于光线反射,看不出来。画面构图匀称,又不过分呆板,像这样的照片,今天就是打算模仿,也困难。

    又譬如摄于1947年的“穿童子军服的孩子们”,由于缺少必要的文字说明,只知道拍摄这张照片的时间和地点。地点当然是在南京,对于这样的照片,也许根本用不着解说。根据我的想像,这似乎是一些难民的孩子,他们光着脚,脸部表情上透露着淡淡的忧伤。如果他们的父母还健在,如果他们的童年十分幸福,他们就绝不会用那样的神情看着摄影镜头。

    老照片中,最能流露出一些自然的,还是人们郊游时的留影。过去照相机不像现在这么普及,大家出去玩,真正拍照留念的机会并不多。那年头,爱好摄影的人常常会有不务正业的公子哥嫌疑。由于女孩子一般都喜欢拍照,因此会拍照就等于多了一项勾引女孩子的小手段。我便听说过一个不正派男人的故事,这是一个从德国回来的留学生,学的是医,归国之后,挂的牌子却是精通中西医学,儿科妇科内外科,什么病都敢治。他们家祖上大约是开药铺的,来头尽管不小,医术显然不太高明。在30年代,南京的报纸上,屡屡可以看见他登的行医广告,但是他的诊所很不景气,终于开不下去了。

    后来,他便在报纸上登广告,说自己有两台德国的照相机准备出让。再后来,诊所不开了,干脆开了一家照相馆,专门替人拍照。他属于那种典型的好色之徒,只要是美女,就不收钱,拍了照片,放大了,放得满橱窗都是。结果是开照相馆也不赚钱,好在他有些家产,也不在乎。只要漂亮的女孩子源源不断,他就认赔下去。据说他收藏几大本美女照,而那些美女照下方,印有一朵小梅花的,则表示这美女和他关系非同一般。

    有很多关于这个男人如何不学好的传说。他吃喝玩乐一辈子,在文化大革命前,生病死了。他死了以后,妻子将他的美女照相簿付之一炬,烧得精光。文化大革命轰轰烈烈来到了,红卫兵小将抄家,从天花板上搜到一本不知猴年马月拍的裸照,不同的女人,各个角度都有。这些裸照介于艺术和淫秽之间,其中当然也有他妻子的写真。裸照事件一度成为最轰动的新闻,他妻子寻死觅活,因为这些罪证活生生的,想抵赖也抵赖不了。这件事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刻,虽然是道听途说,忍不住就会想到那个不学好的男人。有一段时间为了写小说,我翻阅旧报纸,特地留心寻找他当年登的广告。

    上中学的时候,正好是文化大革命的中后期,那年月用不着认真读书,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记得我常去一个比我长几岁的朋友处玩。上面提到的那位不学好的男人的故
小说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