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得》免费阅读!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励志成功 > 舍得

第五章 虚舍实得,进退之道(8)(1/2)

作者:韩雪菲

    第五章虚舍实得,进退之道(8)

    而后人就把孟子的一句话给改了,把“兼善”改为“兼济”,并将“达则兼济天下”放在了“穷则独善其身”的前面。而这一改动,使这句话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达则兼济天下”表达了儒家的理想主义和入世精神,而“穷则独善其身”则显示出道家的豁达态度与出世境界。所以它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儒道互补”的体现,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更是几千年来中国优秀知识分子的共同心声:如果得志,我就要造福于天下百姓;即使不得志,也要洁身自好,绝不与**的势力同流合污。

    把这句话拿到今天来说,也是合适的。因为从古到今,我们每个人基本上,都是想成就一番事业的,如果最终实现不了自己的理想和主张,也不能忘记洁身自好、独善其身。东晋末年的大诗人陶渊明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陶渊明从小就有成就事业的大志,公元393年,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陶渊明首次去当官。因为当时门阀制度森严,陶渊明却又出身庶族,受到了别人的轻视,于是陶渊明就辞职回家了。公元400年,陶渊明到荆州投入桓玄门下做官。后来他发现,桓玄在窥伺着东晋政权。陶渊明当然不肯做这个野心家的心腹。第二年的冬天,陶渊明的母亲去世,于是他又借机辞职回家。

    公元402年,桓玄举兵与朝廷对抗,东晋的大将刘裕等人联合起兵打败了桓玄,陶渊明也离家到了刘裕幕下做事。刘裕到京城建康之后,作风上也确有不平凡的地方,东晋王朝长期以来的腐化现象,经过他以身作则的整顿,有了很大的转变。陶渊明也曾一度对他产生过好感。然而好景不长,不久陶渊明看到刘裕为了剪除异己,竟然杀害一些无辜的人,并且凭着私情,把一些该杀的人,任命重要的官职。这些黑暗现象,让陶渊明感到失望,他再一次辞职隐居。

    公元405年,叔父陶逵介绍陶渊明去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上面来人检查,手下的人跟他说:“应该穿戴整齐去迎接。”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于是他再一次辞职。而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涯,也就到此结束了。这十三年之中,他为了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不断尝试却又不断失望。最后他写下了著名的《归去来兮辞》,表明与统治阶级决裂,不肯同流合污的决心。

    既不能实现自己的主张,又不肯低声下气、同流合污,那就“归去来兮”!陶渊明是很有气节的人,辞职隐居后,他亲自种地,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还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而他的这种气节与行为,也受到了后人无限的爱戴和尊敬。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仅告诉我们做人要有兼济天下的大志、积极进取的态度;同时也告诉我们,无论是进取还是退守,我们都要“善其身”,就是要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与道德操守。

    10.做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

    古人说:“大丈夫行事,论是非,不论利害;论顺逆,不论成败;论万世,不论一生。”意思是: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他做事情时只考虑事情本身的是与非,不考虑事情与自己的利害关系;只考虑是否能顺应时代的潮流,而不看重成功和失败的结果;看重的是好名声能否流传后世,而不只是生命存在的一生。

    这句铮铮的铁骨之言,相传出自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

    黄宗羲学问渊博,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更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的美誉。他父亲黄尊素为万历年间的进士,因为弹劾奸臣魏忠贤而被削职,不久又被下狱,最后受酷刑而死。十九岁的黄宗羲进京为父亲鸣冤,并在刑部大堂之上,当众用铁锥击伤魏忠贤的死党许显纯等人。明思宗赞叹“真忠臣孤子也”,黄宗羲也因此轰动海内外。清军入关后,黄宗羲召集家乡的子弟数百人组成“世忠营”参加反清战斗。战争失败后,黄宗羲返乡闭门读书著述。因为他名声很大,清朝多次诏他入朝做官,他都没有接受。

    黄宗羲一生著述不断,而且愈到老年愈加勤奋,年过八十之后,仍然著书不倦。黄宗羲尤其在史学上成就很大,他所开创的“浙东史学
小说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