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慧成才的奥秘》免费阅读!

家庭·环境(2/2)

作者:早慧成才的奥秘

色头巾,洗得发白了还舍不得扔掉。钱三强和何泽慧是一对志同道合的夫妻,他们膝下有三个子女,在他们的熏陶下,三个子女没有一个讲究吃穿,讲究派头的。大女儿结婚时,尽管社会上有大办婚事的风气,她却在父母的支持下,自己挎着衣包,乘公共汽车到男方家成了亲。1968年,小儿子钱思进到山西绛县插队,生活上遇到不少困难,写信向父母诉苦。钱三强回信教育儿子:“你大了,不能总依靠父母,要独立生活,学会自己走路。”

    钱思进发愤学习,在农村不管每天劳动多累,都坚持在小油灯下自学到深夜。1972年,他终于被推荐到清华大学化工系学习。钱思进请求爸爸出面替他说话,帮他转学物理。钱三强不同意用他的“牌子”来满足儿子的要求。钱思进听从父亲的教诲,抓紧业余时间自学物理,1978年,终于通过考试,被录取为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生。

    钱思进上大学后,仍然穿一身洗得发白了的蓝布衣服,脚穿布鞋,背一个旧帆布书包。有人劝钱三强不要对孩子太“抠”了,钱三强却说:“钱多了,对孩子没有什么好处,反而会成为他们的包袱。从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来看,靠父母是不行的,要学会自己走路。”

    家庭生活的乐趣是抵抗坏风气的毒害的最好良剂。

    ——卢梭

    从农村娃到指挥家——指挥家胡德风在父亲的指导下成才

    1954年,总政歌舞团首次赴前苏联及东欧演出,获得极大成功。前苏联一些著名音乐家激动地对合唱指挥胡德风说:“啊,你才28岁?这样年轻!”“能在我们莫斯科大剧院指挥演唱的,你还是第一个!”可他们哪里知道,这个农村娃走上指挥台还不到一年时间呢!

    胡德风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娃。他的家乡在江苏省沛县微山湖畔。那是个民间艺术活动十分活跃的地方,各种民间小调和地方戏曲在群众中广为流传,笙、笛、萧等乐器也相当普及。每遇婚丧嫁娶之事,总要吹吹打打,十分热闹。胡德风从小受到熏陶,一有演出,总是挤到前边去看,嘴里还津津有味地跟着哼唱。1930年,不到5岁的胡德风已经能熟练地演唱许多民间小调了。

    胡德风的父亲是一个小学教员,在外地教书。他看到活泼爱唱、身体结实的胡德风,心里很高兴。每次从外地回来,两人亲亲热热,父亲要听儿子唱歌,儿子要听父亲讲故事。父亲高兴了,还教他唱抗日救亡歌曲:“高粱叶子青又青,九月十八来了日本兵……”

    不久,沛县党组织在群众中掀起抗日救国宣传**,胡德风参加了儿童宣传队。一天,他们打着红旗来到一家地主家门前作宣传。那顽固的地主竟然派出狗腿子殴打孩子们,还把红旗撕毁。儿童团员们义愤填膺,高喊:“我们不怕,大家唱啊,往前走啊!”他们高举着被撕毁的红旗一直走到县城,直到要求县长对此作出严肃处理。

    斗争胜利了,儿童团员们兴高采烈。胡德风惊讶地发现:“原来唱歌还有这么大的威力!”

    1938年冬,胡德风的父亲加入了中国**,并担任沛县八路军游击队队长。他把胡德风叫到跟前说:“这几年你进步很快,我送你到正规部队,当八路军宣传队的队员去吧!”没等父亲说完,胡德风就高兴地蹦了起来。12岁的胡德风,辞别爹妈,来到了一一五师六十五团所属的“前锋剧社”。

    战士剧社条件很苦,女演员尤其少。胡德风长相俊秀,又有一副响亮的好嗓子,很快成了社戏的“女”主角。他在新编歌剧《小姑贤》中扮演小姑,演得活泼可爱,声情并茂,受到了当地军民的热烈欢迎。

    1941年胡德风入了党,同年他父亲不幸牺牲。15岁的胡德风下决心要像父亲那样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党,献给党的文艺事业。

    1953年,总政文工团歌舞团成立,胡德风任合唱队长兼指挥,从此,他进入合唱指挥的行列。

    家长最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想方设法把“娃娃”限制在框框里,一个劲地提醒他:你还小哇,你还没长大哪,你这样做还太早呀……

    ——A·马尔库沙

    书籍伴随着她长大——徐功巧的父亲为子女创造了一个读书的好环境

    徐功巧是我国首批自己培养的18位博士中惟一的一位女博士。徐功巧的父亲是个很有影响的知识分子,十年动乱中遭厄运,后在落实政策中恢复名誉。

    “书籍是青年人的导师”。为了把孩子早日培养成才,父亲还在功巧呀呀学语的时候,就买了看图说话小卡片给她看。随后,又买了连环画、童话集、科普画册……应有尽有。单是《小学生百科全书》就有一百多本。琳琅满目的书,为孩子展示了一个新奇的世界。功巧和哥哥们在书的海洋里尽情邀游,从而丰富了想像力,培养了热爱科学的感情,萌发了探索科学奥秘的决心。

    功巧在小学读书时,她家的小院里养了10多只小鸡。她天天对它们进行观察。后来小鸡突然染上了疾病,一下子都死了。功巧缠着父亲追问:“小鸡好好的,怎么一下子都死了?”父亲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特地又为她买了有关家禽饲养和疾病防治方面的书,让她自己从中寻找答案。

    功巧在中学读的是俄语,进大学后,为了更广泛地掌握外国科技动态,开始下苦功自学英语。功巧的父亲精通英语,但他为了培养女儿的自学能力,并不特别加以辅导。他仍买来不少参考书,让功巧自己钻研,只是在关键之处稍加点拨。

    十年动乱中,家里收藏的书籍都被抄走了。功巧要报考研究生,手头资料十分缺乏,当时她父亲还未被落实政策,每月领取的生活费仅占原工资的三分之一。在这种情况下,要给功巧添置书籍是相当困难的。但是父亲是个很坚强的人,他把家里每月订阅的报纸、杂志收集起来卖掉,用这些钱坚持给功巧买书。当徐功巧获得博士学位后,她自己感慨地说:“我是受父亲的培养,在书堆里成长起来的。”

    一间没有书的屋子,正如一个没有窗子的房间。

    ——穆尔

    你应该给孩子设置个家庭图书角,或把你的一两格书架交给孩子,让孩子把他的图书排列起来,这会成为孩子奔向知识海洋的码头。

    ——佚名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高尔基

    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托尔斯泰

    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

    ——培根

    不怕,有爸爸在——父爱使安徒生的童年苦中有乐

    安徒生(1805-1875)是丹麦著名的童话作家。他的父亲对文学感兴趣,但无固定职业,靠补鞋为生。母亲是个洗衣妇。家境相当贫困。

    安徒生住的小城镇,住着不少贵族地主。他们怕降低了自己的身份,不让孩子和安徒生这样的穷孩子一起玩。有时他们还欺负安徒生,瞧不起安徒生。父亲热爱自己的儿子,他对安徒生说:“不怕,孩子,有爸爸在,他们不理你,爸爸陪你玩。”

    安徒生在外面受到欺侮,在家里却可以得到温暖。

    安徒生的家里只有一间小破房子。不过这个小房子的墙上却挂满了许多图画和作为装饰品的瓷器,橱窗柜上也摆满了不少玩具,旁边还有一个摆满书籍和歌谱的书架,门玻璃上画着一幅风景画……在孤独的安徒生看来,他的家简直就是一个艺术展览馆。

    为了不让孩子寂寞,爸爸常给他讲《一千零一夜》上古代阿拉伯的传统故事。有时为了调剂一下生活,爸爸特地给孩子念一段丹麦有名的喜剧作家荷尔宝的剧本。在他们的书架上,还有一套丹麦文的莎士比亚剧集。爸爸也常常把这本集子抽出来朗诵几段。这些剧本里的故事更接近现实生活,同时也更丰富多彩。

    听了这些故事,安徒生充满了幻想,他要把这些生动的故事通过人物表演出来。他想当个导演家,于是,他便把橱窗上爸爸雕刻的木偶,打扮成剧中人物开始表演,用碎布片给木偶缝制了各种不同身份的小衣服:讨饭的穷人、欺压老百姓的富人和贵族、没人理睬的穷小娃娃等。慢慢地,他从表演剧中人发展到现实生活,开始编起木偶戏来。

    为了扩大孩子的精神世界,爸爸妈妈经常领着安徒生到街上看那些生意人、手艺人、店员、乞丐、坐着四轮马车横冲直闯的贵族地主、伪善的市长和牧师。爸爸妈妈要求孩子研究那些人的生活习惯、快乐和悲哀。安徒生敏锐地看到,有的人装腔作势。挥霍浪费,有的人辛勤劳动不得温饱……

    安徒生11岁时,父亲因贫病相加死去了。经母亲再三要求,他进了一家学校。可校长瞧不起这个穷孩子,安徒生气得不再登这个学校的门。

    安徒生带着气愤向母亲说:“妈妈,我要到哥本哈根去学本事!”“去吧,孩子,出去兴许能有好运气!”母亲很赞成孩子的决心。

    到了哥本哈根,安徒生一边工作谋生,一边学习,克服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后来,他学着写作,终于成为世界上有影响的童话作家。

    奇迹多是在厄运中出现的。

    ——培根

    你若失去了财产——你只失去了一点儿,

    你若失去了荣誉——你就丢掉了许多,

    你若失掉了勇敢——你就把一切都失掉了!

    ——歌德

    对子女要有民主作风——列宁的父亲教子有方

    列宁(1870-1924)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父亲伊里亚·尼古拉也维奇·乌里扬诺夫靠半工半读求学,后来当了省的国民教育总监。他本人并不是新社会的改革者,但留给孩子们的却是他的优秀品质。

    伊里亚是一个十分公正的人。他在任教育总监期间,经常深入下去搞些调查研究。一次,伊里亚到一个学校去视察,学生们正在上作文课。他看到有个学生的作文簿上,上次写的作文被老师打上了大红叉批了个零分。他拿起作文一看,原来题目是《今天的印象》。这位学生写了上次伊里亚来视察数学课的情形。他写道:“我发现他的'P'音稍微有点不清楚……我就想,我是个小学生,尚且能正确地发'P'音,而他是个总监,是个有学问的大人物,倒不会发'P'音。”

    伊里亚找到教员,问这是怎么回事。教员说作文里有对总监不够尊敬的地方。伊里亚说:“这是一篇很好的作文,语法正确。连贯,没有丝毫虚构捏造,写得真实,也完全符合老师出的题目。”然后,他就给这个学生改批了“优”,并且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伊里亚把毕生的精力都贡献给了发展国民教育的事业。他经常不在家里,一走就是几个星期。但他每次回到家里,都给孩子们讲自己在外边遇到的各种新闻,如什么地方办起了新学校,同巡官、地主进行了什么斗争,怎样发展教育,怎样克服居民的愚昧和偏见等等。家里添置个什么东西,怎样选择职业,他都听取孩子们的意见。平时他让孩子们自由地、随便地参加大人的谈话,允许提出不同意见。提得不对,他就认真向孩子解释;有时大人的意见有片面性,孩子的意见正确,他就当场表扬孩子,承认自己的错误。正是这样一种民主的空气,培养了孩子们追求真理的精神。

    家里提倡民主作风,并不意味着放弃严格的纪律要求孩子。

    在伊里亚家中,作息都有大体规定。比如,当大人做事的时候,小孩子即使提前做完了作业,也不准吵闹,以免影响别人。如果有哪个孩子不听话,闹得过火,就会被领到书房里,让他坐在一把漆布做的椅子上(列宁的兄弟姐妹都把这椅子叫做“黑椅子”)作为处罚,等妈妈允许后,才让下来,再去玩耍。

    列宁从小就是在这种环境里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和熏陶。

    伊里亚的孩子都成了革命者。列宁的哥哥亚里山大,因积极参加“民意党”被处死刑,死时只有21岁;姐姐安娜,是社会民主党第一届莫斯科委员会委员;妹妹奥里咖和列宁一样,爱读马克思的书;弟弟德米特里,是个职业医生,因从事革命活动曾两次被捕;小妹妹玛丽亚,从1899年起就成为一个职业革命家。

    家庭是文明的核心。

    ——威尔·杜兰

    和睦的家庭空气是世上的一种花朵,没有东西比它更温柔,没有东西比它更优美,没有东西比它更适宜于把一家人的天性培养得坚强、正直。

    ——德莱赛

    治家如治国——李光耀的教子现

    新加坡内阁资政、前总理李光耀不仅是一位受人尊敬的新加坡国家的缔造者,而且也是一位令人尊敬的父亲。

    李光耀1923年出生,祖籍中国广东省大埔县党溪乡。早在他的曾祖父时,由于生活所迫,背井离乡移居新加坡。李光耀的夫人柯玉珠,祖籍福建同安县,是新加坡的著名律师。他们共有3个孩子。长子李显龙,曾任内阁贸易和工业部长,现为政府副总理;次子李显扬,准将军衔,现为新加坡电信公司总裁助理兼国内服务执行副总裁。女儿李玮玲是一名儿科医生。

    李光耀教育子女有一条重要的经验,那就是父子之间在生活上的沟通比斥责更重要。中国人的大多数父母都会训斥孩子,童年时代的李光耀也曾领教过做烹饪教师的母亲所给予的这种“待遇”。母亲的训斥使他懂得怎样不再犯同样的错误。李光耀为人父后,继承了母亲教育过他的这一“法宝”,孩子们做错事时,通常也是要受到他的斥责的。但他从来不体罚孩子。

    在实际生活中,与孩子多进行沟通比斥责更加重要。所以,他总是寻找各种机会与孩子们在一起。一般情况下,他都和孩子一起共进晚餐。他每年至少带孩子们旅行一次,每次都有大约两个星期的时间。当他去打高尔夫球时,也喜欢带上他们一道去。

    李光耀的公事很多,他很忙,但他仍抽出时间与孩子们在一起。带孩子去走亲戚,也是李光耀常做的一件事,他尤其重视春节除夕的家族团聚。通过这种场合,他让孩子们有机会去认识家族的新成员,包括家族中新添的婴儿,反过来也给亲戚朋友认识自己孩子的机会。李光耀认为:“有了经常联系,大家就会相互帮助。”

    近一二十年,新加坡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但李光耀却极力主张让孩子们养成俭朴的生活习惯。他认为,不这样,孩子们就会失去创造和奋斗的动力,失去自强自立的精神。他把那些一味给孩子提供生活享受的父母,比作“圣诞老人”。因为圣诞老人总是慷慨地向孩子们赠送吃的、用的和各种各样好玩的东西。李光耀从孙子孙女得到的“礼遇”上看到了这种倾向。确实,孙子孙女们的生活比他小时候不知要好上多少倍。他们有更时髦的衣服、更漂亮的鞋子、更现代化的玩具,他们拥有他们几乎想要得到的任何东西。因此,李光耀在接受新加坡英文《新报》记者的采访时表示了他的忧虑:“将来有一天,孩子们要进入社会,不管他们是否会受雇于人,那时候都不会再有'圣诞老人'。他们得靠自己的劳动去换取他们想要得到的东西。为了他们的长远利益,他们从现在起就必须懂得'一物换一物'的道理。”正因为这样,李光耀从来不轻易地送礼物给他的孙子孙女,他觉得这对他们没有什么好处。

    新加坡的电视业十分发达,内容也十分丰富。有人问李光耀:“你担心电视文化对孩子们的影响吗?”李光耀的看法是十分肯定的。为了不让孙子孙女在电视机前浪费宝贵的时间,李光耀支持小儿子李显扬在家里不安装电视机的做法。当然李光耀不敢肯定不买电视机是一种彻底解决问题的方式,因为孙子孙女可以跑到附近的爷爷家去看电视。要解决好这个问题,李光耀认为关键在于父母的行为和对孩子的正确引导。一方面,父母自己不要一到晚上就坐在电视机前一个频道接一个频道地看节目;另一方面,当孩子们在盲目地看电视节目的时候,就应该耐心地告诉他们,与其这么消磨时间,不如去多读点书。读好书对他们有好处。为此,李光耀建议制订一些相应的对策,来解决青少年漫无限制看电视的问题。比如,在孩子们应该学习和休息的时候,新加坡的电视机构可以取消儿童节目等等。

    从孩子们懂事开始,李光耀便教育他们不要依赖父母,要走自己的路。当长子李显龙从内阁部长升任为副总理时,人们一直认为显龙是父亲的接班人。但李光耀坚决反对,他说,总理这份工作不是私人财产,不能传给儿子。果然,当李光耀隐退时,吴作栋担任了总理职务。李显龙对父亲的安排也毫无怨言。

    人生真正的幸福和欢乐浸透在亲密无间的家庭关系中。

    ——穆尼尔·纳素夫

    家庭的管理同政权的管理一样,粗暴的**所要镇压的罪行大部分是由它本身引起的;反之,和善的、开明的统治既免除了引起分裂的许多原因,也使情调缓和,使犯罪的倾向减少。

    ——斯宾塞

    要教育儿童懂得,世界毕竟不是大客厅。

    ——泰戈尔

    一心向上——家族军人气质对华盛顿的影响

    乔治·华盛顿,美利坚合众国的创始人,美国第一任大总统。他领导美国人民夺取了独立战争的伟大胜利,建立了美利坚合众国,在全世界开创了让人民选举总统的先例,杜绝了因权力更替而引起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美国人民尊他为开国之父。华盛顿的成长之路与他的家族的那种军人的气质对他的影响有直接关系。

    华盛顿,1732年2月22日生于美国弗吉尼亚州威斯特摩兰县的柏溪农场。他的父亲奥古斯丁·华盛顿,是一位严肃而又有丰富知识的老人。他的第一位妻子生了四个孩子后,患病死去;他的第二位妻子,名叫玛丽,生了四男二女,其长子就是乔治·华盛顿。

    华盛顿的家族是英国的后裔。这个家族在向美洲大陆移民。征服印第安人的战争中立过战功,所以这个家族的后裔,总带有某种世代相传的军人气质。

    华盛顿自幼聪慧异常,渴求上进,抱负不凡,具有这个家族的遗传基因。他对同父异母的兄长劳伦斯·华盛顿异常崇敬,渴望像哥哥劳伦斯那样,厮杀战场,建立功勋。

    劳伦斯15岁那年,被送往英国本土求学。22岁时,当英国与西班牙争夺殖民地的战争开始时,他就奔赴西印度群岛参加了战争。在战斗中,他智勇双全,赢得了海军上将弗农将军的赏识。

    两年征战,家书频频。每当接到家书,父亲总是大声宣读那些描述海战的惊心动魄的情景。小乔治也总是心驰神往,激动不已,决心做一个像哥哥那样的军人。

    哥哥的岳父威廉·费尔法克斯先生,是个有着各种冒险经历。学识渊博,而又老于世故的老人。小乔治有一颗纯真的美好心灵,他从善如流,时刻都在追求善的、美的东西。他对这位受过欧洲上流社会文明教养的老人,推崇备至,倾慕不已。老先生也非常喜欢聪明非凡的小乔治。他将自己非凡的经历、种种见识,满怀激情地讲给这位彬彬有礼而又绝顶聪明的华盛顿听。这使他的知识丰富了,视野更加广阔,认识了大千世界的许多事物,懂得了许多道理。家族的那种世代相传的军人气质,潜移默化地影响华盛顿,使华盛顿从小就养成了一心向上的好品质。

    华盛顿自幼对学习和做事都非常认真。当村子里的学校简单的教学内容满足不了他渴求知识的强烈愿望时,父亲及时地选择了一所较好的学校。不久,他对这里的英文教法和算学技能又感到乏味了。尽管如此,他对于功课和作业,都是一丝不苟地去完成。

    华盛顿11岁的时候,父亲突然去世。母亲对他说:孩子,不要靠父亲留下的微薄遗产,应该用自己的力量去开拓一条康庄大道。

    美国是一个重视商业贸易的国家,在这个国家里,从不歧视商人,贱视商业贸易。当中国的儿童还在哼哼卿卿苦读四书、五经,热衷于在科举的羊肠小路上拥挤时,而华盛顿却在父辈的支持下专心致志地研究无限广阔的商业贸易。他在13岁之前,就已经能把商业文件、法律文件、汇票、期票、债券等的写作格式,整整齐齐地抄录成册。他还靠早期自学,学会了律师们起草文稿的技能,养成了像一个精明的商人那样随时记账的习惯和技能。这对他后来测量土地、管理庄园,乃至处理军国要事,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华盛顿15岁那年,产生了一段充满朦胧意识、颇具罗曼蒂克的早恋。他迷恋上一位被称为“低寒美人”的姑娘。那是一次在费尔法克斯家里举行的舞会上,这位柔情如水、比他年长的姑娘,使华盛顿一见钟情,难以自已。她那湖水般清澈的蓝眼睛,旋转起来细腰如束的腰肢,她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使这个少年荡魂动魄。华盛顿痛苦地失眠了。然而,他是位行为拘谨。处处遵循守则的少年,他不能够冲破自立的行为规范。他保持了令人压抑的沉默,从早恋中解脱出来。

    随着与殖民者的矛盾日益尖锐,华盛顿为争取国家独立,投身于美国独立战争。开始,华盛顿被推选为联邦陆军总司令。在他指挥美**队的7年中,有失利,也有胜利,他的家族不为他的失利而气馁,也不为他的胜利而陶醉,鼓励他再接再厉打胜仗。

    1784年,华盛顿卸下戎装,离开部队。1789年4月当选为美国总统。

    家庭是社会的一个天然的基层细胞,人类美好的生活在这里实现,人类胜利的力量在这里滋长,儿童在这里生活着,生长着,——这是人生的主要的快乐。

    ——马卡连柯

    
小说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