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层经济智囊》免费阅读!

第五章 樊纲:用自己的声音说话(11)(2/2)

作者:杜博奇,唐寅

家”美誉的樊纲,在经济学研究上却是以严谨慎重而著称的,虽然有些时候这些谨慎会给人保守的印象。对于保守,樊纲有自己的看法——“先悲观的人更乐观”。

    21世纪初,当互联网事业蓬勃发展的时候,樊纲给“网购”泼了冷水,坚持从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出发的风格又给他扣上了“唱衰新经济”的帽子。不过,如今蓬勃发展的电子商务说明樊纲的判断也并非无可挑剔,然而他经济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却始终如一;回看其以前发表的专著或论文,个中理论几乎是不需要改变的,因为他所追求的是一种普适的经济学框架。

    樊纲经常自称是一个理论经济学家。在他看来,所谓的理论经济学,是超越国别、民族和利益团体,没有阶级性的基础学科。他如此执著追寻,坚信并寻找着一种解决所有问题的根本方案,这多少让他看起来有些格格不入。

    在研究风气式微、学术氛围所剩无几的今日,学者们不甘寂寞,头顶各种帽子投身市场经济的洪流当中,任何一种声音的背后,都代表着一定的利益诉求,这几乎成为众所周知的事情,见怪不怪。在这个日益浮躁的时代,向来严肃的经济学也未能幸免,成为哗众取宠的手段。各种论调上下翻飞,甚至常常自相矛盾,让人们看不清本来面目。

    樊纲的存在起码让人抱有一丝幻想。

    樊纲追寻普适经济学的行为本身,正是基于对人类生活共同点的发现,冥冥之中总有一些东西不能被时间磨灭,见证着岁月的枯荣与明灭。

    蓦然回首,从苦难的少年时代开始,樊纲就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虽然因此付出了代价,却始终如一。

    很多时候,樊纲看问题的角度和方式总是非常“另类”,更确切一点讲,仿佛他本身不在其中,而是一个旁观者,这种理性让他显得极其冷漠。人们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樊纲无疑是相信这点的。也许正如他自己所说,要“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以经济学人独立的学术人格诠释着“经济学家最重要的品质是尊重科学”这一看似简单却实属不易的操守。

    作为普通人的樊纲,也会经受世俗社会各种各样的诱惑,譬如,农场改造时期的机遇、海外留学时的去留问题。当徘徊于实事求是与歌功颂德、“糟糠”祖国与舒适美国之间时,他最终的选择已经无声胜有声。

    在争议四起的时候,他大可以缄口不言,从政、从商也未为不可,当然也可以把经济学作为敲门砖。而樊纲却一再保持着“用自己的声音说话”的经济良知,不为外界影响所动摇。

    马克?吐温说,“迟来的真相,就像突然击中头部的马蹄铁。”如同一位孤独猎手,樊纲旁观世事,等待那一刻的降临。然而,他更希望那一刻不要降临。
小说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