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层经济智囊》免费阅读!

第五章 樊纲:用自己的声音说话(1)(2/2)

作者:杜博奇,唐寅

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崭新的序幕,一切才截然不同。然而,文化上的断层却给现代化建设带来难以修复的裂隙。

    有一代人,他们出生在建国前后,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却在阴霾中度过。社会在迷茫和混乱中向前移动,处于人生观形成阶段的少年也在迷茫中徘徊。

    1968年,对中国知识分子来说,是一个重大的转折点。12月,**号召并发起了青年知识分子“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运动,正在中学念书的热血青年纷纷积极响应,放下了手头的课本,将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了所谓的“农村建设”当中。

    历史决定了一代人的命运,樊纲便是在那个时候第一次走出城市,来到当时东北的荒芜之地的。

    樊纲1953年出生在北京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母都是新中国成立前大学毕业的建筑师。比当时众多的孩子幸运,他受到了浓厚文化氛围的熏陶。然而也正是这样的幸运,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导致了悲剧发生。1957年,他的父亲被划为右派,一时间,家庭的文化优势在那个知识分子的“大灾难”时期变成了沉重的包袱,樊纲在很多事情的选择上失去了优先权,几乎抹去了一切上升的可能。

    樊纲是“69届毕业生”,按照当时的政治安排,都要去生产建设兵团,于是在9月的金秋时节,他和北京第十五中学的30多名满怀**的同伴一起坐火车到了嫩江,又坐汽车颠簸到了锦河农场。

    对农村青山绿水、鸡犬相闻的憧憬被满目荒凉击碎,30多个男孩子抱头痛哭。随之而来的是枯燥的开荒岁月,一干就是6年。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6年也许并不算什么,但是在一个人的一生当中,尤其是16岁之后的6年,它给一个懵懂少年美丽的青春回忆无情地盖上了艰辛的印章。
小说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