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层经济智囊》免费阅读!

第四章 张培刚:发展经济学奠基人(14)(1/2)

作者:杜博奇,唐寅

    第四章 张培刚:发展经济学奠基人(14)

    张培刚显然不愿放弃报效祖国的念头,于是,在几番挣扎,几经辗转之后,终于回到急需人才的中国。从此,他的命运开始被无形大手操控,在丧失理性的汪洋中随波逐流,身不由己。

    张培刚的经历,如果放在那些认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以牟利为求学目的的人身上,是根本不可能这样随遇而安的。张培刚开始反省自己,这样剖析遭受逆境的原因:“我自己也有缺点,也有错误。就拿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来说,由于受到左的影响,我也曾不够公正地写过批判文章,不够客观地评价过西方经济理论。”

    人们欣喜地看到,30年的基建和劳动改造之后,张培刚依然没有磨去棱角,“不能让农民受苦”的理想犹在,晚年更是道出颇有骨气的信念:“作为中国人,我们不仅在经济上要争气,早日摆脱贫困,做到真正的振兴和发达;而且在学术上也要争气,早日摆脱落后,做到真正的独立和繁荣。”

    1998年,突然有人告诉张培刚:您的博士点批下来了!这个博士点申请书张培刚已经递交了二十几年了,终于在世纪末批了下来,这时候的张培刚已经85岁了,在这个年纪成为博士生导师,在中国恐怕绝无仅有。

    此时的中国,经历思想大解放之后,掀起改革开放序曲,终于在一片蒙昧中发现张培刚经济理论的现实价值。于是,无论学术界,还是教育界,甚至他所在的华中科技大学,莫不争先报道张培刚,一些人甚至开始攀亲戚。一时间,冷落多年的小房间,突然变得热闹起来。

    时光氤氲,关于张培刚的评价不断涌现,有些令人振奋,有些则让人黯然。董辅礽曾如是说:“1946年我考进武汉大学经济系,结识了我人生中第一位重要导师张培刚教授,但是张老师的学术思想像一颗流星,在20世纪中叶的天空划出一道炫目的亮光之后,旋即泯灭了。”

    上世纪80年代初到芝加哥大学攻读发展经济学的林毅夫,写作毕业论文时,导师舒尔茨开出一系列必读书单,其中一本就是张培刚的《农业与工业化》。林毅夫日后回忆说:“当时作为一个在美国读书的中国学生,从文献当中能看到的中国人写的著作非常少,而张培刚老师的书就像是一颗明珠,让我感到备受鼓舞,书中有很多真知灼见,令我折服。”

    诸如此类的评价不乏溢美之词,但也并非空穴来风,张培刚在发展经济学上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就连曾经担任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的钱纳里来华讲学时也直言不讳:“发展经济学的创始人是你们中国人,是张培刚先生——这是中国人的骄傲。”

    然而,经历大起大落的张培刚似乎已经看透世界。青年辉煌、中年沉默、老年时代重获重视的他面对外界评议,内心多了一份从容与淡定。世俗纷扰已经无法干扰他的内心。2004年夏天,张培刚写下这么一副对联——上联:认真但不能太认真,应适可而止;下联为:看透岂可以全看透,须有所作为;横批,看待人生。这既是他的生活态度,也可以说是他
小说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