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还有竞争力吗?: 日本经济困境之谜》免费阅读!

第三章 对日本式管理的再思考(3)(2/2)

作者:迈克尔·波特

长,同时维持了终身雇用制。日本的金融机构对金融市场控制得很紧,这使它们能够积累低成本的资金并在新产品和新生产能力上进行大胆的投资。最低限度的公司治理系统减轻了来自股东的盈利压力,这种压力有可能阻碍公司的增长,对就业也不利。

    由于不同措施之间的相互加强作用,日本公司模型的内部一致性放大了它的成功。然而,同样的内部一致性也造成了一些弱点。对一种生产工艺沉溺过深,使得这种系统限制了其他系统的发展,并阻碍了它向新的竞争领域扩展。而且,如果这种模型的个体元素出现问题或者这种系统需要改变的话,彻底改造整个模型的任务将会非常艰巨。

    预警信号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公司所取得的成功是如此令人震惊,以至于许多西方公司认定它们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定价,进行不公平竞争。然而,主要来说,其原因仅仅是这些公司具有令人难以置信的生产力。日本的出口迅速增加,它们的制造业在全世界一系列重要的行业中占有市场份额。由于劳动力生产率增长得如此之快,日本公司模型支持了日本工资和人均收入的大幅增长。显然,日本公司模型在起作用。

    然而,甚至还是在20世纪90年代早期的困境出现之前,就已经有迹象表明日本公司模型并非人们所想象的普适妙方。正如我们在第一章中所讨论的,虽然许多行业和公司采取了同样的策略,但是它们在整个二战战后期间还是不具有竞争力。因此,一定存在其他的因素,它们也对生产增长和竞争成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日本存在不具竞争力的行业,然而比这更令人困惑的是,成功的日本公司的投资收益事实上是长期低迷的。虽然一定时期的低盈利可以被认为是公司追求长期竞争优势所致,但是日本公司的低盈利能力状况延续的时间很长。许多公司看来是通过牺牲长期盈利换取了市场份额,而不是通过提供真正高质量的产品或者是依赖根本性的低成本优势—尤其是在最近10年。

    让我们来考察一下轮胎业的情况。表3-1给出了1994年到1998年之间轮胎业6大领先厂商的税后销售利润。其中三家日本公司的ROS平均值为1.55%,而非日本厂家则为3.34%。普利斯通(Bridgestone)是全球市场份额的领先者,它拥有主要的美国厂家泛世通(Firestone),即便它的盈利率(3.06%)都低于固特异(Goodyear)和米其林(Michelin)(平均水平4.03%)。同样的现象在其他行业也多次发生。
小说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