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官世界》免费阅读!

第10场 先锋的姿态/前卫的表达(8)(2/2)

作者:许苏葵

升天时经受了石榴汁的洗礼,天使没有忘记带上诗人曾经用过的萨兹琴,让诗人继续在天堂里歌唱……

    画外音

    “本片并不是单纯地复述一位诗人的故事,而是尽力重现诗人的内心世界,描写他内心的恐惧、**和痛苦……”这段影片开始前出现的解说字幕似乎在表达导演帕拉杰诺夫对待他所追求的艺术的一种虔诚的态度,确实,任何妄图用文字来表述这部影片的内容和形式都显得浅薄和没有意义,因为这部影片是如此地神秘、唯美。

    对于这部电影而言,电影本身的形态美的意义超过了电影想要传递的精神,这是一次对于电影本质的讨论,因这种更贴近于自然的手法,我们看到了电影最初诞生时那种纯粹的艺术美感。

    影片是根据18世纪亚美尼亚著名的吟游诗人萨亚?诺瓦的传说改编,是一部充满诗画意境的独特作品。影片没有任何的对白和明确的故事线索,这是影片的一大特点,也是导演一种刻意的手段。这源于一种对于民族的推崇和更接近神明的心态,因此,我们必须把这部影片的形式作为探讨的主体。

    全片是由一个个片段似的画面构成的,导演选取的视点永远是一个绘画者的视点,对民间绘画和宗教绘画迷恋的帕拉杰诺夫确定了影片在视觉上追求的风格,摄影机固定在一般人视线之上的一点,加上拒绝明暗分野强烈的灯光编配,令影片的每个画面、构图都有平面化的迹象——因为景深的不存在,画面内的构图,无论是前景还是后景,每个元素都有同等样的比重。其实更为重要的是,影片中的大量的造型设计增强了这部电影的艺术价值,据说片中人物的服饰、道具都是由导演亲自设计的,每一个影像都充满了隐喻性,与诗的文字相互映照。

    在关于爱情的表现段落里,诗人渴望与自己心爱的人融为一体。在诗人看来,爱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深深的爱可以拯救这个世界。这些单纯的想法,让诗人的内心充满了隐秘的、不为人知的意象。导演帕拉杰诺夫用他独有的诗人的敏感,透过他独特的电影语言带领观众进入了诗人爱的世界。

    与塔尔科夫斯基不同,帕拉杰诺夫的影片取材更加民族化,宗教色彩更为浓重,而且体现出它对于绘画的近乎于狂热的迷恋,他不仅是个诗人,画家,还是个音乐家,这三种身份的汇合使得他的影片有一种让人难以置信的艺术魅力。帕拉杰诺夫的电影语言是纯粹的诗体语言,它几乎颠覆了前苏联电影学派中的各种理论和信条,他的叛逆与背弃像他作品中的吟游诗人一样在背负着痛苦的行囊前进、追求……生活的窘迫和政治的迫害使得他更加地坚定和超然。
小说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