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宝在海外》免费阅读!

来自圆明园的“浮屠”(1/2)

作者:杨剑

    来自圆明园的“浮屠”

    ——青铜鎏金佛塔

    名  称:圆明园鎏金佛塔

    制造年代:兴建圆明园时期

    类  别:青铜鎏金佛耍我国的鎏金技术,自战国以来即大放光彩,尤以两汉

    最为普遍,其制作方法是将金与银混合熔化后,涂上铜器表面,经温

    烤后固著,再加以打磨即成,华贵璀璨经久不褪。后世的鎏金技术更

    加成熟。

    价  值:我国古代仅存为驶多的鎏金器物,价值连城。

    最后露面:圆明园正大光明殿

    流失时间:1860年

    现 藏 地:法国枫丹白露宫中国馆

    流失原因:清政府**无能,因斩来使激怒英法联军,招致劫掠圆明园。

    曲折经历

    圆明园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被称为“东方凡尔赛宫”。这里不仅有极为精美的陈设、装饰,还收藏和陈列着罕见的珍宝、文物、图书。圆明园园内四五十处殿堂内装饰了难以计数的紫檀家具,陈设了大量的国内外珍奇宝贝,有家具、锦缎、毡毯、商周青铜器、历代陶瓷器、漆器、牙雕、玛瑙、琥珀、水晶、木雕玉器、宝石、书画、钟表、历代典籍应有尽有。当时的法国文豪雨果说过:“即使把我国所有圣母院的全部宝物加在一起,也不能同这个规模宏大而富丽堂皇的东方博物馆媲美。”

    这座鎏金佛塔是圆明园正大光明殿皇帝宝座前的摆设,与故宫现存佛塔基本相似。该塔有两米高,青铜鎏金,通体各层镶嵌着绿宝石。说起鎏金佛塔流失法国,源于140多年前的那场劫难——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屈辱史,而现存的圆明园遗迹,正如树瘿一样,是留在中华大地、留在中国人心灵上的最惨痛的一块伤疤。圆明园的劫难,是西方列强掠夺中国文物的第一次**。

    而这一切,与西方列强掩藏在文明外表下的野蛮和残忍及清政府的**无能密切相关。

    1840年爆发了第一次鸦片战争,西方列强用枪炮打开了清政府闭关锁国的大门,使中华民族遭受了深重的灾难。早在那时,列强就把中国文物列为文化侵略的重要内容,拉开了中国近代文物大流失的序幕。1856年至1860年以英法联军为主发动的侵犯中国的战争,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

    咸丰十年十月,英法联军以寻求议和的英使巴夏历被清政府逮捕为借口,大举进攻圆明园。在对圆明园进行疯狂抢劫之后,继而野蛮地放火焚烧,圆明园所藏商周青铜器、历代瓷器精品、古籍孤本、名人书画不计其数,自此悉数遗失。

    我们都知道这段不堪回首的史实,但是对于英法联军为何火烧圆明园更细微的缘由就不甚了解了——这场劫难并非因为清政府的拒不妥协。事实上,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在与英法联军的谈判中,已经答应了英法联军提出的所有不平等条约。“节外生枝”并使谈判失败的倒是清政府在一些细节问题上的“寸步不让”。钦差大臣全权代表载恒要英方代表巴夏历面见皇帝时下跪礼拜,巴夏历则坚持不肯。最后请示清政府,清政府明确表示:“必须按中国礼节,跪拜如仪,方可许可。”巴夏历不同意“跪拜”,谈判遂告破裂。清政府指示僧格林沁军队将巴夏历等39人截拿扣押送往北京,以作为人质,并残忍地将其中的21名杀死,其中英国《泰晤士报》记者被大卸八块。

    英法联军对于清政府这种扣押外交使节的做法,自然很快就作出反应。他们一边催讨人质,一边迅速占领北京,并针对性地进攻皇帝所在地——圆明园。在英法联军的隆隆炮声中,咸丰皇帝仓惶出逃,圆明园自然陷入英法联军的手中。对于圆明园,英法联军并没有觉得他多么神奇和珍贵,但他们始终认为这是皇家的私产。对圆明园奇珍异宝的掠夺,就是对皇上的报复。几天后,在英法联军的武力逼迫下,清政府终于向联军交还了人质。但39名人质中,只有18名活人,其余都是尸体。

    英国公使额尔金以及法国公使葛罗见到人质和尸体以后,非常愤怒,各自照会留守北京的恭王。由于未见成效,额尔金和英军司令格兰特决定以火烧圆明园报复清皇帝。火烧圆明园就这样开始了。

    有把火曾把耻辱写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脸上,同时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烙上了深深的仇恨,这把火腾空燃烧的时候,一个拥有黄河和长江滚滚波涛的民族,一个拥有亿万双有力的手和亿万双泪汪汪眼睛的民族,却只能握着空拳,眼睁睁的看着这座万园之园化为一片灰烬。1860年10月17日、18日、19日,数千英军焚烧了圆明园和颐和园的前身清漪园。

    火烧不久英法联军接到可以自由劫掠圆明园的命令,这个命令由联军司令部于10月17日正式下达。关于抢劫的一些具体情况,我们同样只能以外国人的记录为依据,这使我们在追寻这段历史时,感到心情很沉重。

    第一批进入圆明园的人以为是到了一座博物馆,而不是什么居住场所。因为摆在架子上的那些东方玉器、金器、银器,还有漆器,不论是材料还是造型都是那么珍稀罕见,简直就像欧洲的博物馆。出于一种习惯上的谨慎,他们首先是仔细观察。那些东西摆得那么井然有序,令人觉得“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不过还是有人经不住诱惑,先动手了。这些欧洲人更多的是搜罗宝石、金子和银子。军官们特别感兴趣的是有可能在巴黎和伦敦高价出手的“奇货”,而衣物、丝绸和皮货,还有各种首饰,对英军中的印度籍士兵最有吸引力,抢掠者对瓷器感兴趣的不多,因为那种东西易碎。有心垂顾稀世画卷的人就更少了。

    一位法国伯爵在他的书中称这次对圆明园宫殿的抢劫行动为“印度大麻吸食者的幻梦”:“面对那奇特的景象,我真是大开眼界,想忘都忘不了。人头攒动,肤色不一,类型各异,那是世界人种的大杂烩。他们一蜂窝地向大堆大堆的金银财宝扑去。他们用世界上各种语言喊叫着。”他描写那些士兵,“一些人埋头在皇后那一个个上了红漆的首饰匣里翻找,另一些人几乎淹没在丝绸和锦缎堆里。有些人胸前挂满大珍珠串,把那些红宝石、蓝宝石、珍珠、水晶石往衣袋、内衣、军帽里满揣满掖,还有些人抱着座钟、挂钟往外走。工程兵带着斧头,他们为了把镶嵌在家具上的宝石取出来,就挥斧把家具劈开。还有那么一个人,看见一个漂亮的路易十五时代的座钟,因雾盘上的时间数字是
小说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