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宝在海外》免费阅读!

来自远古的天籁之音(2/2)

作者:杨剑

去锈,获得可以连读的铭文300余字。编钟上的铭文,被分别刻在每座钟的正面,铭文可以连缀起来,表达完整的叙事。

    根据器形和铭文,这是一套西周厉王时代(公元前9世纪中叶)的编钟,该组编钟大小不一,大的高52厘米,小的高22厘米,都是甬钟。钟上都刻有规整的文字,共355字,最后两钟为2行11字。铭文都是用利器刻凿,刀痕非常明显。

    钟上的铭文为学术界一月四分月相说的长期讨论做出了明确的结论,以此为据,可知《史记·晋世家》对晋国的世次记载有较大疏漏。铭文还有对周厉王亲征东夷这段不为人知的史实做了较为详细的记载。它完整地记载了周厉王三十三年(公元前846年)正月八日,晋侯苏受命伐夙夷的全过程。整个作战过程都是周厉王亲自下达命令,作战计划、进攻方向等军事部署非常具体,可看出这套编钟是为颂扬厉王亲征东夷的功绩而铸造的,但这一史实未见诸记载。

    在夏商周断代工程进行中,晋侯苏钟成为周厉王时期的标准青铜器。学术界对于晋侯苏钟具体所属王室曾有不同的看法,通过对晋侯墓葬中含碳样品的碳14年代测定,“苏”的去世年代在公元前830年和前798年之间,与《史记晋世家》所载第八位晋侯,献侯“籍”死于周宣王十六年,即公元前812年相符合。编钟主人“苏”就是第八位晋侯:晋献侯“籍”。晋侯苏钟所记载的“唯王卅又三年……”的王,显然是指周宣王之前的周厉王。苏钟铭文所描述的是在周厉王三十三年,年轻的“苏”公子,也就是后来的晋献侯“籍”,协同周厉王对其他反叛诸侯进行的一场讨伐征战。

    根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周厉王晚期,国家大乱,周厉王三十七年,国人大规模暴动,厉王出逃,随后改西周王室年号为共和元年。晋侯苏钟铭文印证了《史记》所载这段历史的真实性。

    国宝价值

    这件距今已约有3000年的青铜重器,无论从历史和艺术价值上都堪称国之瑰宝。可是,就是这样一件瑰宝,当初却被许多人误认为是一件赝品而四处漂泊……幸运的是,由于一位老者的慧眼识宝,它才得以重见阳光,恢复了昔日的风采。

    形制精确,方能保证音律精准,这在今天也不易办到。合理的金属成份配比和规范的外形尺寸,以及工艺上的特殊处理,使编钟达到了令人赞叹的音响效果,所以说晋侯苏编钟实在是一件稀世之宝。

    晋侯墓地出土文物是山西进入文明时代的直接物证,不但种类繁多,而且无论青铜器、玉器还是陶器,件件工艺精湛、美轮美奂,基本上代表了周王朝最高的技术和艺术水平,但是晋侯墓地的考古价值并不完全在这里。其最大的价值在于,自桐叶封弟以后,从唐叔虞的儿子燮父开始的九代晋侯全部被发现了,而且和《史记·晋世家》完全吻合。要知道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距离这些晋侯生活的年代已有1000年左右,而在他之前又没有任何正规系统的史学专著可供参考,能准确到这等程度,实在令人佩罚

    晋侯苏钟被媒体报道的最多,就一组文物来说,这套编钟从3000年前铸造出来,就有着传奇色彩。首先其铭文大异常规,不是像其他周青铜礼器那样被铸造上去,而是刻写上去,以至被盗至香港,还被人认作赝品,无人收购。随后又非常偶然地被上海博物馆购回,并且交易方式是邮购。再然后,政府工程夏商周断代小组的专家,从铭文中“王卅又三年”一句,再加上其他辅证,准确地从共和元年又往前推算了37年。最后,这套编钟里没被盗走的两只小钟也在晋侯墓地被发现,和那14只到香港漂泊了一圈的兄弟终于团聚。

    曲村—天马晋侯墓地青铜器群

    曲村—天马北赵晋侯墓地,经1992-2000年间,六次发掘了9组19座晋侯及夫人墓,出土大量青铜器、玉器、原始瓷器等,9组墓葬再现了晋侯排列有序的完整世系链环。大多数学者认定,晋侯墓地的9组晋侯与夫人墓是从西周早期偏晚的晋侯燮父到春秋早期的晋文侯仇,九世父子相继。

    晋侯墓地共出土青铜礼乐器数百件,显示出晋国作为西周属国的独特文化面貌。首先在青铜器用鼎制度上,九世晋侯墓表现出西周器用制度逐渐完善的过程。

    晋侯墓地的青铜器,以其特立独出的鸟兽形青铜器显现出晋国夏夷相融的文化习俗。出土的立鸟尊,器身为高冠回首凤鸟形,背盖上有小的立鸟形盖钮,尾部呈象鼻状下弯与双足构成三点支撑;猪尊,器体为立姿硕壮猪形,器腹中空,背上一圈形捉手的盖,獠牙、耸耳、脊鬃、翘尾显示出野性未泯的不驯;兔尊,大小不一,匍匐拢耳,四腿蜷曲,背上一敞口长项尊与中空腹相连。

    晋侯墓地青铜器在纹饰上,繁缛与简约并行,除西周常见的几何形的波曲纹、重环纹、垂麟纹外,还有变形龙纹、兽面纹占相当数量。繁缛如龙耳人足方盒、鸟盖人足扁等,器身遍布复杂多变的纹饰。在从为数众多的铜器中,有铭器物相当丰富,这些珍贵的铭文,具有证经补史之作用,其中有六位未见诸史册的晋侯名字,一批有研究价值的西周人名,多种前所少见的时历,特别是晋侯苏钟,记载了周厉王三十三年,晋侯苏率部参与厉王亲自指挥的征讨东夷的战争和西周晋国辅佐周室、勤王图强的历史现实。

    同类国宝

    曾侯乙墓姊妹编钟

    曾侯乙墓乐宫中最为显赫的属编钟。这套造型壮观、配备齐全、音列充实、音频准确的大型编钟,堪称我国古代编钟之最,并以其数量之多、铸造之精、保存之好、音律之全、音域之广、音色之美、乐律铭文之珍贵,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古代世界的第八大奇观”,是“精神世界的圣山”,“文明古国的象征”。

    钟架、钟钩、钟体上共有铭文3755字。内容有编号、记事、标音及乐律理论。钟体铭文大都镀金。铸钟的铭文,记叙楚国的惠王在执政五十六年时,为祭奠曾侯乙而铸制了钟鼎彝器,并送给曾国。

    这组编钟件迹存完好,闪亮着青铜光泽的钟体,均保留着优美迷人的原有音响。仅少数大型甬钟的侧鼓音不甚明显之外,绝大多数钟均能在正鼓部和侧鼓部,分别击奏出呈三度音程,及与标音相符的两个乐音。全套钟含有深沉浑厚的低音、铿锵圆润的中音、清脆明亮的高音,丰富的色彩可调配出相当的表现力。其音域自C2至7,跨五个八度音程,可奏出完整的五声、六声以至七声音阶乐曲;中心音域内二十半音齐备,可以旋宫转调,演奏古今中外多种乐曲。钟及架的装饰,取有人、兽、龙、花、几何形等多种题材,采用了圆雕、浮雕、阴刻、雕绘、线描等多种技法。加之精巧的布局和细微的刻画,达到了极好的美化效果。整架编钟,宏观巍峨庄重,微观精美华丽,是耐人观赏的艺术佳作。

    无独有偶,1981年在擂鼓墩二号墓,又发掘出一套36监钟。经专家鉴定,二号墓编钟与曾侯编钟同一体系,音色、音律与曾侯乙编钟相通,其中8件大钟与曾侯乙编钟的音律完全一致。从钟体的大小衔接处有一明显空缺,这一空缺正好由二号墓出土的八件大钟填补。从编钟的音高分析,二号墓出土的28件小甬钟与8件大甬钟有别而自成一体,恰好填补了曾侯乙编钟的高音区,并使曾侯乙编钟的音域从五个8度扩展到6个多8度。因此,二号墓编钟被称之为曾侯乙编钟的“姊妹钟”。两套乐钟钟除外合计100件,百监钟可分可合,是一个完整的宏伟的编钟系列。

    由这批古乐器直接和间接保留着的音响中,从它们所携带的具有经典价值的钟磬乐律铭文里,我们不难得知早在二千四百年前,我国古代音乐所具有的水平。
小说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