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49,相信中国》免费阅读!

第十章(5)(1/2)

作者:白海军

    第十章(5)

    5. 传统中国:独一无二的文明体系

    ●文明简史:盛衰相伴 生命长存

    中国5000年来一直遵循这样一个规律:当政治统治中断时,中国社会的伟大思考则开始兴盛,当这种思考获得成功后,就会促使中国变得更为强大。

    大约公元前1500年,在中国北部平原,中华文明的第一个王朝——商朝开始建立(一般来说,夏朝的存在与否尚有争议,暂且以商朝为开端)。至公元前1027年,周王朝取而代之,范围在渭水流域和黄河下游。在公元前771~221年,中华开始了第一次中断时期,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这时政治分离,战争频繁,周王室已经名存实亡,但这时的文化却因此而异彩纷呈,技术和知识也得到大力发展,中国的经典学派大多是在这时兴起的,由此奠定了中国的文化基础。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统一中华帝国,由此开创了中国大一统的先河,但秦王朝穷兵黩武的政策也为它种下了祸根,由此引发了秦末的农民起义,从公元前207至公元前202年刘邦创立汉王朝为止,虽然战乱时间仅为5年,但汉王朝作为秦王朝的完善者其影响深远,其后的许多国家政策制度都是在这些基础上的变革、完善。在这一时期,即公元前140年至公元前87年,儒学正式成为中国的官方哲学,用以诠释国家政权、制度的建立根源,并进行立法和司法解释;另外一个重要的制度就是官僚选拔制度的建立,就是通过察举来选拔官吏,而非单纯的继承。这十分开明,有利于从民间选拔人才。公元75~220年是东汉时期,这时,佛教传入了中国,并且希腊、罗马艺术也由西域传入。公元184~589年,中间正处在东汉末年的诸侯纷争时期,三国演义成了这时的主题。其后的4~6世纪,中国处在南北朝时期,北方是少数民族政权,南方则是流亡的汉族王朝,同时,汉王朝的南移也同化了南方各原住民,使之融入到中华文明中,佛教此时在北方达到了鼎盛时期,并为现代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艺术珍品,如云冈石窟等。公元589年,隋王朝建立,成为中华文明的又一个里程碑,这时建立了一个较为系统的科举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隋朝时期,还开通了中国南北大动脉——从杭州到洛阳的大运河。公元618年唐王朝建立,并恢复了科举制度,使之制度化,唐王朝达到中华文明在封建社会时期的最高阶段,此时的文学、艺术都是中华文明中辉煌的阶段。875~979年的一百年间,中华文明又历经了纷乱与动荡,之后宋王朝建立。直到1279年,元朝建立,但中华文明并没有因此衰落,蒙古统治者并不大力否定中华文明,也不加以排斥,因而中华文明继续向前发展,并且此时以戏曲著称于世。1368年的大明王朝建立,王守仁(王阳明)在此时阐述了新儒家思想,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在16世纪,中国引进了许多新粮食作物,粮食的供应充足和社会稳定造成了人口的猛增。1644年清王朝建立,在清王朝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时期,社会安定、国力强盛,人口再一次激增,由此奠定了现代中国的人口基数,这一时期也被称为康乾盛世。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遭遇了西方殖民列强的侵害,历时正好一百年,直到1949年新中国建立。

    这就是中华文明的简史。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文明共有5次分裂的时期,都是处于战争乱世时期,第一次历时550年,第二次5年,第三次405年,第四次104年,第五次100年,共计1164年,相对3500年的中华文明历史而言,约占1/3的时间。

    克里斯托弗·道森所说“在每个文明的背后”都另有一番景象,外来文明只能使原有文明产生一些变异,但不可能从根本上否定原来的文明,如佛教传入中国,对中华文明有着深刻的影响,但这不影响儒学的正统性,而在东南亚,伊斯兰教是这里的主要宗教,但东南亚从来就没成功拥有一个文明的历史地位,因为尽管伊斯兰文明本身是一个文明体系,但东南亚却几乎没有形成自己的文明,只能说伊斯文明扩展到了那里,同化了那里。

    为什么有的文明消失了,中华的文明却长存于世,我说中华文明是一个独一无二的文明,既是说它拥有应属于一个文明的特征性的东西,也有因文明横向比较而独树一帜的东西,这里归纳一下中文文明的独特之处,再分述之,再归纳出更深层次的特质内涵,足以说明中华文明独一无二之处。

    ●历史:文明来源十分广泛,重在扬弃

    有一幅“英国根与世界各地文化”的根系图,说的是英国的成长历史中,许多思想、宗教、科技以及人文风俗都和地中海甚至印度这样的地区有密切的关连。在早期历史中,英伦三岛还是一个处于蛮荒的陆地的时候,希腊、罗马、埃及、巴比伦等文明的光辉就在此起彼伏。欧洲封建社会时期,来源于法国的思想和语言开始形成英国的历史。这时丹麦人的入侵又带来了行政管理、北欧蛮族敢于冒险、无所畏惧的社会风气。自7世纪后,源自古罗马的庇护制开始影响英国社会,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一股来自意大利半岛的思想、文化之风开始吹到了英国;而在1525~1575年间来自北欧的宗教改革也同样在以后的几个世纪中逐渐在英国落地生根;1575~1675年的一百年间是英国走向殖民帝国的时代,非洲的奴隶贸易,对印度的统治,在美洲获得的大片领土,伴随着英国人遍布世界的足迹,源自这些地方的一些文化、习俗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英国社会,如饮茶的习惯和咖啡的引进等;在1675~1775年的期间,欧洲形成了一个所谓“欧洲总的政治气候”,这一段时期是欧洲对各种思想、文化进行整合的阶段,而英国此时已经走上强盛的帝国之路,它已经有能力开发自己的文明成果了,如源于英国的议会制度等,同样,集百家之长的英国又成为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英国由此引领了世界的发展方向……

    “一般历史进步自然要依赖各种力量的作用,但这些力量不是国内的力量,它们有着更为广泛的来源……波旁王朝和斯图亚特王朝的结果尽管有所不同,但它们却遵循同样的法则。”这是英国著名史学家阿克顿爵士的想法,它提示的法则就是任何一个社会都不是孤立的,都是与其他社会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结果,每一个社会在思想制度、风俗、法律都有其历史局限性,如果一味固守自己的一套社会原则毫不让步,那么迟早都会受到历史的劫难,对中国人而言,这种教训并不久远,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国人就一直处在西方思想与儒家思想的矛盾之中。历史往往就是这样,对自我形成的思想与外部文明的侵入所产生的融合总要经过血与火的洗礼。

    在中国的形成文明中,也同样遵循这条社会进步法则,在中华文明的发展根系上也同样有源自多处的文明、思想融入。如果说诞生于黄河下游的文明是中华文明的起源的话,那在它向现代社会迈进的同时,是一边融合来自不同地方的文明一边向前走的。在春秋战国时有名的赵国引进“胡服骑射”就是军事改革的一例。在农业方面,来自西域的一些农业品种现在已是广为人知的农作物了,同样,源自美洲大陆的玉米、西红柿等在今天不也成了一般的农作物了吗?东汉时期佛教在中国的兴盛又为中华文明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佛教的一些思想早已融入到了儒家等思想中。佛教的古刹名寺遍及中华大地,这是中华文明包容、吸收其它文明的经典之作。同样,在元朝,由于蒙古军队的征战,东西方文明的交汇贯通也得到了发展,著名的马可·波罗就是这种文化交融的杰出使者之一,中国西北的连接长安和大秦的古老丝绸之路就是一条著名的贸易之道,郑和下西洋的原本意图就是“广施帝国之威”,在东南沿海一带,妈祖庙随处可见,甚至远在非洲、欧洲都能见到她的身形,这种源于航海祈求平安的愿望无疑是带着中国人文化的特点。在泉州,当时就有许多阿拉伯人在这里经商、居住,这里的清真寺也曾盛极一时。同样在清代,中华名园——圆明园就是典型的中西建筑文化的荟萃之地,可见自中华文明开始的第一天起,中华文明就同其他文明一样受各种其它文明、文化的影响。而更为值得注意的,中国的文明显得比其它各文明体系更有包容性,对于这一点,二战时的犹太人就深有体会,当时几乎全世界都受德国反犹思想的影响而排斥犹太人,中国则从没有对犹太人另眼相看,上海和哈尔滨等地当时是犹太人最希望去的避难所之一,在上海的闸北至今还有犹太人的会所。

    文明交往对文明的双方而言既是一把双刃剑,又是一把解决自我问题的好钥匙,关键在于主体文明是否拥有保持自我存在的绝大生命力,如美洲的印加帝国当时无论在国力上、军事实力上绝不是区区数百人能征服得了的,但历史却这样富有黑色幽默,仅一百余人的殖民者征服了拥有二十万军队的庞大印加帝国,你能说这支殖民军队非常伟大吗?恐怕更让人吃惊的是印加帝国的指挥、统治机构存在有太大的缺陷吧。对文明交往“师夷之长”的思想在中国是被广泛接受的观点,而与印度这样自言自语、不合作、非暴力的态度不同,中国的“师夷之长”有一个清晰的目的,就是“以制夷”。

    为什么世界上曾有的那么多文明或早已为历史遗迹,或黯然失色,而中国为什么自始至终地保持了中华文明呢?

    是出于历史偶然吗?不,显然不是,中华文明历经了数千年的风雨——战争、分裂、外敌入侵都曾经历过许多次,就所遭受的灾难而言只比其它文明多不比它们少,也就是说无论内忧还是外患,中国都有能力保持其生命力的存在,成为一个打不垮的国家,是世界上唯一历史悠久、不间断发展的文明。之所以如此,关键就是中华文明善于发挥的文明本质和坚韧的民族性格。

    在世界史中,较有影响的古文明大致有这样一些——阿卡德、苏美尔文明、希腊文明、罗马文明、亚述文明、阿黑门尼德帝国、塞琉古帝国、阿萨息斯帝国、萨珊帝国、阿拉伯帝国、古埃及王国、腓尼基帝国、以色列及犹太王国、贵霜帝国、波斯帝国、蒙古帝国、印度文明、印加帝国、玛雅文明、潘马亚哈里发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等,这些起源于古代史部分的帝国或文明,今天还有哪一个是基本完全的存在呢?没有。

    如古埃及王国,它是人类史上最早出现的文明之一,它为人类留下了辉煌灿烂的遗迹,然而今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却是外来人种,是一个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其中有白种人和黄种人,还有黑人。古埃及人从民族意义上来说早已经消亡了——古埃及的文字今天已经没人能解读了。又如今天的希腊,不过是欧洲一个普通的国家,真正的古希腊城邦早已随着罗马人的入侵而消亡了,连它的文化也一同融入到了罗马社会中。古希腊开创了欧洲文化的先河,但它几乎从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希腊帝国,它的文明实际上只相当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这个历史阶段。如果以民族国家而言,它根本就没有完成向大一统国家过渡这个阶段,看起来并不像一个完整的文明,也许正如汤恩比所说的,“我们发现在政治上分为一系列主权独立的国家,其公民认识到他们都是同一文化的所有者,但这并未能阻止他们相互之间进行战争。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类自相残杀式的战争变得如此残酷,以致这一文明因此堕入了痛苦的深渊。”有一幅公元前400年的浮雕,展现的就是公元前431~430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在这之后,希腊世界就陷入了400多年的自相残杀中。

    希腊有高度发达的哲学思想,并自成一体,柏拉图、苏格拉底等人的著作对后世影响深远,而像阿基米德这样的科学家也同样在科技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希腊却最终也没有产生一位像亚历山大、恺撒、屋大维这样的统一政治开创者。古希腊哲学思想丰厚,却未能延伸到政治上,这和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有很大相似之处,不同的是中国最终在公元前221年完成了统一,并从春秋战国时产生的众多思想流派中选择了儒家思想作为治国思想,中国的秦始皇直接开创了延续2000余年的封建帝制,并不需要从恺撒到屋大维这种由共和制向帝制转变的过程。

    对比中华文明与其他诸文明后,你会发现,中华文明的思想体系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秦统一中国前,汉民族完成了大一统,而在这之后,政权由于各种原因时断时续,但保持统一政权的时间要大于分裂时间。最重要的是无论政权是分离还是统一,思想、艺术、文学、科技等方面却从未中断,只是在各个阶段在不同的方面更为突出,而且有这样一个特点,即大一统时政治思想方面表现为发展治国思想,在分裂时期发展变革思想。

    在秦王朝建立不久,即有“焚书坑儒”的事情发生,这是秦始皇对思想界进行的一次强权式的统一,秦王朝的统一集权、官僚体系、货币政策等都是一次大发展。秦始皇信奉韩非子所倡导的法家理论,自商鞅变法开始到秦统一六国,法家既是秦国走向富强的开始,也是秦国用以统一天下的有效工具。尽管自汉代开始的2000年里,儒学一直居于统治地位,但真正用来奠定中国统一思想的则是法家思想,如秦始皇强制统一度量衡、货币、官僚制度、政治结构、国家主流思想等,尽管这种手段看起来有些残酷,但也许这是一种必然,否则,任由各种思想在社会上流行的话,那么刚刚统一的国家就会种下分裂的种子。在今天看来,秦始皇选择法家思想和手段作为统一中国的政策,而不是儒家的仁政学说,是一个十分明智的选择。

    汉王朝建立后,调整和完善了秦王朝的统一管理方式,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策也反映出了秦始皇和汉武帝共同的意愿,为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打下基础,完成了儒家思想从春秋战国时兴起,再到汉王朝时终成国家与民族主流思想的过程。在汉帝国时期,北方的匈奴一直是帝国的重大威胁,由此汉帝国一直谋求遏制这一威胁,也就不断吸收着各种北方优势文化,如引进北方马匹、学习西域冶炼技术、模仿匈奴组建能独立作战的骑兵部队等。

    在东汉末期,诸侯争雄,但曹操父子三人是中国政治、文学史上又一代杰出人物;诸葛亮的《出师表》及其一些战术战略、战术思想也是后世的典范,所以《三国演义》一书成为中国四大古典文学著作之一;另外,三国时期的政治谋略的运用对后世也有着深刻的影响。

    此外,在东汉时期,佛学传入中国,其中也包含有希腊、罗马的艺术,在中国主流思想中,佛、道与儒家思想开始是并立。儒家思想尽管仍是主流,但佛学与道教也同样各行其是,思想并没有互相排斥,独立而又有争鸣,实际上保持了一种良性竞争的状态,直到清末仍是如此。如梁启超在1914年的《余之死生观》中就这样写道:“我自己的人生观,可以说是从佛经及儒书中领略得来,我确信儒家,儒家与佛教有两大相同点:一是宇宙是不圆满的,正在创造之中,待人类去努力,所以天天流动不息”, “世界的这种持久流动,以合部看仍是向上去。儒家佛家的第二大相同点是人不能单独存在。说世界上那一部分是我,很不对,所以孔子勿我,佛家主流无我。所谓无我,并不是将现有的我压下或抛弃,乃根本就找不出我来……彻底认清我之界限,是不可能的事。此理佛家讲得最精……世界上本无我的存在,能体会此意,则自己做事,成败得失,根本没有。”

    在南北朝时期,佛教在北方大兴,这一时期是佛教在中国的鼎盛时期,对北方各民族有很大影响。

    在隋朝,政权虽短,但其建立的政治管理体系,为唐王朝达到鼎盛打下了坚实基础。

    唐朝几乎在各个方面都达到了封建社会的最高点。唐诗既记录了这段盛世,其本身更是流传千古。另外,李唐王朝实际上是汉蛮混合政权,因而,唐帝国的风气于中国传统的内敛性格迥然不同,唐朝的开放风格是中国所有朝代中最为明显的,不仅在政体上,从社会生活到军事治理都与中国其它朝代大相径庭。如唐朝的男女地位显得相对平等,所以武则天才有称帝的环境。并且男女在性方面也非常开放,与中国传统的避讳根本就是两种风格,倒是与希腊、罗马很相似。在军队上,唐帝国一改中国以往的用大量汉族军队驻守边疆的情形,而是征用大量少数民族军队治理边疆,即采取“以蛮治蛮”的办法,自然这在初期相当成功,但一旦皇室政权显示出衰落迹像,这些异族军队就会另有图谋。

    在宋朝时,活字印刷作为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呈现史册。宋词在这时十分流行,唐宋八大家的著作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影响。另外,宋朝的金融制度堪称世界之最,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金融体系。但宋帝国由于惧怕军队将领窥视政权而采取弱化军队的政策,导致宋代是一个军事极弱的时代,这也直接导致了金和辽的兴起,在这一时期,由于宋代统治地域相对较小,导致大量汉族传统居住地归属金、辽、蒙等北方游牧民族,这就使当地居民和蛮族实际上产生了很大的融合。

    至蒙古征服欧亚大陆时期,蒙元帝国建立,元曲则又与唐诗宋词并称于世,政权虽落于蒙古人之手,但思想文化不但没有受到遏制,反而更加繁荣。在蒙古帝国时期,中国和西方的各种交流最为通畅,原本一直受到种种威胁的丝绸之路现在由于被蒙古军队打通,中国的丝绸、瓷器、艺术品、工业技术等传播到西方,甚至蒙古人还为欧洲带去了黑死病(即淋巴鼠疫),而西方的宗教、粮食作物、金银货币、建筑艺术、园林艺术、阿拉伯医学等也传到中国。

    在明朝,继朱熹之后,王阳明又兴起了新儒家,中国东南沿海一带在明朝施行海禁之前一直有着繁盛的远洋贸易,与东南亚、印度和阿拉伯世界的贸易都十分巨大,由于阿拉伯商人是当时中国与其他地区贸易的主要中间商,因此阿拉伯人在沿海一带很多,以至泉州港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阿拉伯人在此聚集了很多,泉州至今仍有许多清真寺。并且,当时的阿拉伯人拥有世界上最好的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阿拉伯人也将当时一流的造船技术传进中国,这为郑和的舰队带来不少的技术、航海知识、航海地理等,而郑和七下西洋又成为中国航海史上辉煌的一页。

    至清王朝,像郑板桥这样的文学、书画作者就有许多,一本《红楼梦》成为流传百世的佳作。

    在1839~1949近百年间,表面上中国战乱不断,民难深重,但对中国思想界,实则是又一次大思考,大借鉴的时期,像魏源、严复、梁实秋、胡适、陈独秀、曾国藩、张之洞等都是各种思想的主张者,对中国传统思想既是一次冲击也是一次变革,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与此相比,希腊在被罗马征服后,它的文明就再也没有恢复过;罗马在分裂成东西两个帝国后,罗马帝国逐渐走向衰败,它的文明也像散落的珍珠一样分散到了欧洲各地,罗马城从此也只是成了一个缅怀罗马昔日光耀的历史之城,从此以后再也没有成为欧洲人的政治中心;同样地中海周围的诸文明尽管此起彼伏,但都没有成为持续不断的文明,这些文明也都不是由一个文明之源发展出来的,欧洲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中心像走马灯一样在地中海周围轮转。

    中国尽管拥有众多的朝代,但大多朝代的交替实则属于政变性质,如唐与宋的交替,秦汉的交替等,多是由于内部矛盾激化而形成的权力转移,这样,中国实际在大多数时间里是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这一点在人类众多文明中是唯一的。这也是由于中华文明没有像欧洲那样分成许多的文明体系及亚文明,中国成功地吸收了无论是侵入的还是渐入的各种文明,同时抛弃了负面因素,始终维持了一个完整、有效的文明整体的生命力,所以才能保持中国几千年文明的不间断。

    ●语言:传神而非传声

    汉语是世界唯一还在大规模使用的表意文字,历经了千百年的锤炼,它已经形成了一种稳定的信息承载体系,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韵味、美学特征和凝聚性。

    与拼音文字相比,汉字显得复杂得多,这对婴幼儿的早期智力开发有莫大的好处,将音、形、意融于一体使学习者易产生众多的相关联想,中国人的智慧和这种文字有着十分奥妙的联系。

    在稳定性比较方面,汉字显然比拼音文字稳定得多,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笔画结构的变动意味着含义的变动,所以一般情况下,大部分汉字结构十分稳定,不会轻易变动,除非刻意地简化,相比之下,拼音文字是一种记音文字,这样因语言的不同而产生拼法不同的情况很普遍,如英语是伴随着英国殖民者的扩张而流传世界各地的,短短的几百年时间,英国、美国、印度等国家的英语就产生了明显的区别。表音文字的特点就是因音而记,如拉丁字母,即可以用来书写英语,也可以用作拼音,英语实际上大部分源自法语,就是法语变种。而汉语在朝鲜和日本都通用,日语和朝语发音和汉语有很大的区别,但文字是相通的,同样,中国有许多种方言却只有通过书写的文字才能理解,这样就最大可能地保持语言文字的稳定性,也就同样有益于保持民族的同质性。

    尽管在历史上中国曾多次面临异族的侵入,但在语言文字上却始终如一,并且因这种文化载体的稳定性和其丰富的想象体系而同化了许多民族。相比之下,在欧洲向世界殖民时,许多殖民地都采用了殖民者的语言,如非洲、南美、东南亚等,甚至像印度这样的文明古国在今天其官方语言仍是英语,殖民浪潮过后,中国实际上是唯一没有被西方同化的国家,你能想象得出,如果今天中国的官方语言是英语的话,我们的国家会是什么样吗?如果你了解到当英语成为香港、新加坡这样的地方的官方语言时,民众生活中讲得仍是汉语时,你就会知道汉语的生命力有多强了。

    汉字和拼音文字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标记方式,汉语是一种视觉语言,两个互相听不懂对方说话的人可以看得懂同一本汉语书。在今天,除了中国地区外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在使用拼音文字,甚至像日本、韩国都设计出了自己的拼音字母,似乎拼音文字一统天下的时候已经来了,果真如此吗?

    恐怕不尽然,视觉标记符号和听觉标记符号本来就是不同源的标记符号。实际上,这相当于手和脚的分工,今天汉语影响比较小,但绝不等于说这种文字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几乎是在无限膨胀,人类有一天会发现这种视觉标记符号的优势之处。

    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利益这个原则永远是衡量手段优劣的标准,用最简单的表达手段表达最大的信息量也同样是社会发展的方向之一,我不知道是否有人做过这样的测试,即用最标准的英语将《红楼梦》完完全全的清晰表达出来,然后再比较一下汉英两者所用的信息量谁大呢?中国古汉语往往数百字就能表达出意境颇丰的内容来,用今天的语言来翻译其篇幅则往往要大得多。也许,令人产生一种误解,即古汉语是如此书写,但未必那时的人就是如此说话,因为,书写者的目的就是用视觉文字记录下内容,看者是通过眼睛在读,而不是嘴。

    今天,计算机是当今社会不可缺少的工具之一,而这种工具实际上只认0和1两个字,人类需要许多不同记录符号,英语的26个字母今天是键盘的主角,但视觉文字中就未必不能成为未来的主角。

    ●人本位而非神本位

    “主管教他所爱的每一个人,鞭打他所接纳的每一个儿子。”

    正如这句出自《希伯来书》中的一句话一样,无论是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都是由一位万能的神来包容一切,支配一切,人间的爱恨情仇都是在他的掌握之中。

   
小说分类